胰石阻塞
胰石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有报道其占尸检材料的0.09%~0.13%,近年来有增高趋势。临床症状腹痛最常见,约占62%。疼痛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多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疼痛,少数为钝痛,可放射至背、肩、左肋缘,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引起脂肪泻和营养不良、黄疸、糖尿病等。由于胰石阻塞胰管,加上胰腺组织破坏,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造成脂肪泻和营养不良。
目录 |
胰石阻塞的原因
胰石病的病因主要有:
1.酗酒 为最主要的发病因素,占75%。
2.复发性胰腺炎。
3.营养不良。
4.其他原因 如胆道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遗传因素和胰腺寄生虫病。
5.原因不明。
胰石阻塞的诊断
1.腹痛 最常见,约占62%。疼痛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多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疼痛,少数为钝痛,可放射至背、肩、左肋缘,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其严 重程度、发作间隔和持续时间差异较大,有些病人疼痛剧烈,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和生活,有些病人仅偶有上腹部不适感。疼痛是由于结石阻塞胰管使胰液不能排出,胰管压力增高,或为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所致。在并发慢性胰腺炎时,炎症刺激神经末梢也是疼痛原因之一。
2.脂肪泻和营养不良 由于胰石阻塞胰管,加上胰腺组织破坏,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轻者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重者可见大便表面有油状物。长期的脂肪泻可使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和消瘦。外分泌功能障碍的程度与病因、结石位置和结石分布范围有关,酗酒和结石分布于胰头体部或全胰者损害发生率较高、程度较重,结石分布于胰尾部者损害较少、较轻。
3.黄疸 胰结石阻塞于壶腹部,或胰头慢性炎性肿块压迫胆总管下端,或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均可引起黄疸。
4.糖尿病 显性糖尿病占32%,糖耐量异常占68%。是由于胰岛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所致,也有人认为是胰岛素、胰高糖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均减少所致。此种糖尿病较难用药物控制。
5.腹部体征 不明显,偶有中上腹或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在并发假性囊肿形成时,可扪及腹部囊性肿块。
根据临床表现,辅以影像检查,一般均可作出明确的诊断。尤其是影像检查对胰石病的诊断率非常高。目前以B超和腹平片为首选方法,需要时选用CT、MRI和ERCP检查。
实验室检查:尿淀粉酶可升高。有脂肪泻者镜下观察粪便有多量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纤维。血ALT、AST、可轻度异常,白蛋白下降,胆固醇、叁酰甘油下降。有黄疸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可升高。有糖尿病者血糖升高。有人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发现血乳铁蛋白增高是胰石病的特有表现,据此认为此法是确诊的最佳方法。
其他检查影像检查是胰石病诊断的主要方法。
1.腹平片 由于胰石中多含有钙成分,故不能透过X线,在腹平片上表现为不透光的阳性结石,主要有3种类型:
(1)弥漫型:为散在的粟粒大小结石。
(2)孤立型:为一个或数个块状结石。
(3)混合型:为粟粒状、黄豆状或块状结石同时存在。
酗酒引起的胰石病以弥漫型结石多见,其他原因引起的胰石病以孤立型和混合型结石多见。结石分布在脊柱两侧、平第2腰椎至第11胸椎间。如果是单个结石或小结石,易与脊柱重迭,这时需加拍侧位片。早期结石成分以蛋白质为主,腹平片呈阴性,此时ERCP有助于诊断。
2.B超 能较准确地观察胰腺的形态、结石的光团和扩张的胰管,并对结石大小、数量和所处位置作出诊断,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方法。
3.CT 胰腺结石表现为小点状、条状、星状至粗大斑块不等的阴影,可局部或弥漫分布。它可确定结石的数量、大小及在胰管内的位置,还能观察胰腺形态、大小和胰管扩张程度。
4.ERCP 可清楚地观察结石的数量、大小、部位和胰管的直径,有无狭窄或扩张,对阴性结石特别有帮助。但ERCP只能显示胰管内的变化,对胰实质内钙化(假性结石)帮助不大。且ERCP尚可诱发胰腺炎,应用时加以注意。
5.MRI 诊断价值与CT相似,但钙化和结石的发现CT优于MRI。当结石小于5mm时MRI不易发现。
并发症:
1.良性并发症 胰石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发生慢性炎性改变,产生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假性囊肿。当炎症累及胰岛细胞时可产生糖尿病。其他并发症有消化性溃疡和肝病。
2.恶性并发症 主要是胰腺癌。综合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一般在3.6%~16.7%。有人认为胰石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反复发生慢性炎症和囊肿纤维化,后二者长期作用可使胰腺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最终发生癌变。从好发年龄来看,胰石病合并胰腺癌的病人以30~40岁居多,而一般胰腺癌以50~60岁居多,前者较后者提前了20岁。
胰石阻塞的鉴别诊断
胰岛细胞破坏: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由于胰岛素缺乏或(和)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而引起的代谢障碍,为以持续的血糖升高和出现糖尿为主征的常见病,发病率为1%~2%。日常所称糖尿病乃指原发性糖尿病,按其病因、发病机制、病变、临床表现及预后的不同可分为胰鸟素依赖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但通常是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它占所有糖尿病百分以下,但其对生活的影响却远比常见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要大。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确切病因并不是非常清楚,比较确定的是体内的免疫系统出了问题,对抗自己身体的组织。身体免疫系统制造了某些物质对抗胰脏分泌胰岛素的贝他细胞,这些细胞破坏后,就无法分泌胰岛素了。
胰腺纤维化:慢性胰腺炎(chronic pancreatitis)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胰腺组织和功能的持续性、永久性损害。胰腺出现不同程度的腺泡萎缩、胰管变形、纤维化及钙化,并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脂肪泻,消瘦及营养不良等胰腺功能不全的症候。典型慢性胰腺炎在我国较为少见,确诊较难。
1.腹痛 最常见,约占62%。疼痛位于中上腹或左上腹,多为反复发作的持续性疼痛,少数为钝痛,可放射至背、肩、左肋缘,与进食有一定关系。其严 重程度、发作间隔和持续时间差异较大,有些病人疼痛剧烈,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和生活,有些病人仅偶有上腹部不适感。疼痛是由于结石阻塞胰管使胰液不能排出,胰管压力增高,或为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所致。在并发慢性胰腺炎时,炎症刺激神经末梢也是疼痛原因之一。
2.脂肪泻和营养不良 由于胰石阻塞胰管,加上胰腺组织破坏,导致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轻者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大便量增多,重者可见大便表面有油状物。长期的脂肪泻可使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和消瘦。外分泌功能障碍的程度与病因、结石位置和结石分布范围有关,酗酒和结石分布于胰头体部或全胰者损害发生率较高、程度较重,结石分布于胰尾部者损害较少、较轻。
3.黄疸 胰结石阻塞于壶腹部,或胰头慢性炎性肿块压迫胆总管下端,或Oddi括约肌水肿痉挛,均可引起黄疸。
4.糖尿病 显性糖尿病占32%,糖耐量异常占68%。是由于胰岛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所致,也有人认为是胰岛素、胰高糖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均减少所致。此种糖尿病较难用药物控制。
5.腹部体征 不明显,偶有中上腹或左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在并发假性囊肿形成时,可扪及腹部囊性肿块。
根据临床表现,辅以影像检查,一般均可作出明确的诊断。尤其是影像检查对胰石病的诊断率非常高。目前以B超和腹平片为首选方法,需要时选用CT、MRI和ERCP检查。
实验室检查:尿淀粉酶可升高。有脂肪泻者镜下观察粪便有多量脂肪滴和未消化的肌纤维。血ALT、AST、可轻度异常,白蛋白下降,胆固醇、叁酰甘油下降。有黄疸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均可升高。有糖尿病者血糖升高。有人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发现血乳铁蛋白增高是胰石病的特有表现,据此认为此法是确诊的最佳方法。
其他检查影像检查是胰石病诊断的主要方法。
1.腹平片 由于胰石中多含有钙成分,故不能透过X线,在腹平片上表现为不透光的阳性结石,主要有3种类型:
(1)弥漫型:为散在的粟粒大小结石。
(2)孤立型:为一个或数个块状结石。
(3)混合型:为粟粒状、黄豆状或块状结石同时存在。
酗酒引起的胰石病以弥漫型结石多见,其他原因引起的胰石病以孤立型和混合型结石多见。结石分布在脊柱两侧、平第2腰椎至第11胸椎间。如果是单个结石或小结石,易与脊柱重迭,这时需加拍侧位片。早期结石成分以蛋白质为主,腹平片呈阴性,此时ERCP有助于诊断。
2.B超 能较准确地观察胰腺的形态、结石的光团和扩张的胰管,并对结石大小、数量和所处位置作出诊断,是目前首选的检查方法。
3.CT 胰腺结石表现为小点状、条状、星状至粗大斑块不等的阴影,可局部或弥漫分布。它可确定结石的数量、大小及在胰管内的位置,还能观察胰腺形态、大小和胰管扩张程度。
4.ERCP 可清楚地观察结石的数量、大小、部位和胰管的直径,有无狭窄或扩张,对阴性结石特别有帮助。但ERCP只能显示胰管内的变化,对胰实质内钙化(假性结石)帮助不大。且ERCP尚可诱发胰腺炎,应用时加以注意。
5.MRI 诊断价值与CT相似,但钙化和结石的发现CT优于MRI。当结石小于5mm时MRI不易发现。
并发症:
1.良性并发症 胰石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发生慢性炎性改变,产生慢性胰腺炎和胰腺假性囊肿。当炎症累及胰岛细胞时可产生糖尿病。其他并发症有消化性溃疡和肝病。
2.恶性并发症 主要是胰腺癌。综合国内外报道其发病率一般在3.6%~16.7%。有人认为胰石病可导致胰腺组织反复发生慢性炎症和囊肿纤维化,后二者长期作用可使胰腺细胞的基因发生突变,最终发生癌变。从好发年龄来看,胰石病合并胰腺癌的病人以30~40岁居多,而一般胰腺癌以50~60岁居多,前者较后者提前了20岁。
胰石阻塞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酗酒)积极有效地治疗原发病(胆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寄生虫等),是预防本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