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调节紊乱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体温调节紊乱

中枢性发热是指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所产生的发热。中枢性发热在发热的各种病因中较为少见, 其表现及处置也与常见的各种感染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不同。因此临床上在确定中枢性发热时, 应首先除外各种感染性、药物性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发热。对于难以解释的中度体温升高不能轻易认为是中枢性发热。

目录

  1. 体温调节紊乱的原因
  2. 体温调节紊乱的诊断
  3. 体温调节紊乱的鉴别诊断
  4. 体温调节紊乱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5. 参看

体温调节紊乱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而造成心血管系统功能异常。病因可能与体质、神经、行为、外周环境、遗传因素有关。患者的神经类型常为弱型,较抑郁焦虑忧愁,在精神上受到刺激或工作较紧张时,往往不能使自己适应于这种环境而易发病或使症状加重。精神、环境等的刺激可引起各种生理改变,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和糖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临床研究还显示本症患者对运动、心理学试验和疼痛刺激有异常反应,如运动时最大氧耗量较正常人为低和动静脉血氧含量差降低,以及毛细血管血流减慢,血乳酸盐增多等。

体温调节紊乱的诊断

1 体温较高,多大于39度

2 躯干温度高,四肢温度低。

3 体温升高,但心率无相应改变。

4 对解热镇痛药反应差,物理降温有效。

体温调节紊乱的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症状区别开来:

脸颊潮红:脸颊潮红为生活之中见症状,也可见于某些病理性状态。

低热消疲体温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特征之一,它会随24小时昼夜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非恒定不变。测量体温的方法通常包括口腔温度、腋窝温度和肛门温度三种,其中测量腋窝和口腔温度较为常用。正常人的体温一般为腋温36.6℃-37.4℃。如果有人腋温在37.4℃-38.3℃波动,就可叫低热。而长期低热往往预示着身体可能发生了某种问题,会使得身体出现消耗性疲惫,需要引起注意,并需要及时去看医生。

中暑:中暑是指在高温和热辐射的长时间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障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及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的症状的总称。颅脑疾患的病人,老弱及产妇耐热能力差者,尤易发生中暑。

1 体温较高,多大于39度

2 躯干温度高,四肢温度低。

3 体温升高,但心率无相应改变。

4 对解热镇痛药反应差,物理降温有效。

体温调节紊乱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药物通过不同的方式作用于机体的温度。在内生或外生致热源的作用使调定点升高时,用退热剂可降低体温。运用退热剂可能干扰机体对感染的抵抗,掩饰病情,或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通过以下方式调节体温:改变体温的调节机制,药物代谢热,超敏反应等。部分药物通过降低体温调定点或散热而降低体温。药物通过作用于调定点、神经递质等之间的平衡,可以阻止发热症状体征出现。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