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白蓝灰色或黑色斑点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眼白蓝灰色或黑色斑点

眼白出现三角、圆形或半月形的蓝色、灰色或黑色斑点是肠道蛔虫病的常见症状蛔虫病(ascariasis)是由似蚓蛔线虫(简称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寄生于人体小肠或其他器官所引起的最常见寄生虫病。国内流行广泛,儿童发病为多。

目录

  1. 眼白蓝灰色或黑色斑点的原因
  2. 眼白蓝灰色或黑色斑点的诊断
  3. 眼白蓝灰色或黑色斑点的鉴别诊断
  4. 眼白蓝灰色或黑色斑点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5. 参看

眼白蓝灰色或黑色斑点的原因

病原学

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oidesLinnaeus,1758)简称蛔虫,人体经口误食感染期蛔虫卵

病理改变】

幼虫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成虫致病期可损伤肠粘膜、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以及肠扭转肠坏死

常由于误食沾有蛔虫卵的生冷蔬菜、瓜果或其他不洁之物而引起。蛔虫寄生小肠内,扰乱脾胃气机,吸食水谷精微。由于蛔虫具有喜温,恶寒怕热,性动好窜,善于钻孔的特性,故当人体脾胃功能失调,或有全身发热性疾患时,蛔虫即易在腹中乱窜而引起多种病症。若蛔虫钻人胆道、阑门,或蛔虫数量较多,在肠中缠结成团,则出现多种病变及症状

(一)发病原因

1.形态特征 蛔虫成虫为长圆柱形,似蚯蚓,新鲜时为淡红色,死亡后为黄白色。雌雄异体,体形向头尾两端逐渐变细,尾部呈钝圆锥形,两侧有明显的白色侧线。雄虫短而细,长约15~31cm,最宽处直径为2~4mm,尾端向腹面卷曲;生殖器官为单管型,盘绕虫体后半部,射精管开口泄殖腔;射精管的后端部背面有交合刺囊,囊内有近等长的棒状交合刺一对;肛前乳突数目较多,排列成平行的四行,肛门后有四个双乳突和六个单乳突。雌虫粗而长,长约20~35cm(可长达49cm),直径为3~6mm,尾端平直;生殖器官为双管型,两级生殖器官盘绕于虫体的后2/3部分;子宫粗管状,每个子宫可长200mm,每组卵巢输卵管共约长1250mm,阴门位于虫体的前1/3与中1/3交界处;体内子宫含虫卵数可达2 700万个,产卵约13~36万个/d。受精卵为椭圆形,约(45~75)μm×(35~50) μm,卵壳透明而厚;未受精卵较狭长,有不等的屈光颗粒。受精卵排出率为45%~60%,发育后成为感染期虫卵。未受精卵无发育能力,也无传染性

蛔虫卵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在5~10℃条件下能生成约2年,在缺氧情况下可存活3个月左右,在22℃干燥环境能耐受2~3周。在潮湿、疏松、砂质土壤中能生存6年左右。在粪坑中能存活1年以上。蛔虫卵能耐受一般化学消毒剂,在30℃环境下,磺胺(2%左右)、氨水等均不影响虫卵发育。虫卵不能被酱油、醋及辣椒等调味品杀灭,但对温度较敏感,日光直射或温度超过40℃均可被杀灭。在高温、干燥环境或暴雨冲刷下,虫卵存活时间短。

2.生活史 蛔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内,以空肠为多,回肠次之,寄生于十二指肠及胃者很少。寄生在肠内虫数差异很大,少者几条,多者几十条,偶有多达2000条以上者。蛔虫无中间宿主,雌雄交配后,雌虫产受精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外,在温暖、潮湿、氧气充分的泥土中,约经2周发育为蚴虫,再经1周蚴虫第一次蜕皮后即为感染期虫卵。感染期虫卵在外界不能孵化,当被人吞食后,多数被胃酸杀灭,少数进入小肠。进入小肠的感染期虫卵内的蚴虫释放孵化液(内含脂酶、壳质酶及蛋白酶),消化卵壳后,蚴虫破壳而出。孵出的蚴虫侵入肠黏膜及黏膜下层,进入静脉肝脏下腔静脉至右心;或经肠系膜淋巴管、胸导管锁骨下静脉达右心,再经肺动脉,穿过肺微血管进入肺泡,在此进行第2次及第3次蜕皮。蚴虫沿支气管气管上行至会厌部。如蚴虫被吞咽,经胃至小肠,在小肠内经第4次蜕皮后即发育为童虫,逐渐发育为成虫。自吞食感染期虫卵到成虫第一次产卵,约需2个月左右(图1)。一般情况下,成虫在小肠内生存1年左右,长者可超过4年。成虫排出体外后,生成时间很短。

Gxqawr8r.jpg

(二)发病机制

1.幼虫的致病作用 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过程中对肠、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组织可引起机械性损伤,或因抗原抗体反应代谢产物或幼虫死亡均可产生炎症反应。幼虫大量移行于肺,可损伤肺微血管引起出血水肿,肺泡及细支气管周围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严重感染者肺部病变可融合成斑片状,支气管黏膜炎性渗出与分泌物增多。也可发生支气管痉挛,细支气管和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内可见幼虫。

2.成虫的致病作用 蛔虫成虫寄生在小肠内,以空肠与回肠上段为主。蛔虫可产生溶血素过敏素内分泌毒素神经毒素等多种毒素,加上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虫体分泌消化物质的附着及损伤肠黏膜等,引起局部黏膜上皮细胞脱落或轻度炎症反应。临床可出现间歇性脐周疼痛消化不良呕吐腹泻便秘胃肠功能紊乱

蛔虫以人体肠腔内半消化物为食;同时也分泌消化酶以消化和溶解肠黏膜为食物;蛔虫代谢产物可刺激、损伤局部肠黏膜,或引起痉挛性收缩和平滑肌缺血。因此,大量寄生蛔虫者可引起消化与吸收功能障碍,特别是可影响儿童对蛋白质、糖类、脂肪及维生素的吸收,出现营养不良,甚至发育障碍

在小肠内如有大量蛔虫,可相互缠结成团而引起不完全性肠梗阻,表现为腹痛腹胀、停止排便等。梗阻部位以回肠末端或回盲部最常见。少数严重者可并发肠坏死、肠套叠、肠扭转等。

蛔虫习惯于钻孔,常可导致异位损害。成虫钻入胆总管时,常仅前半部进入胆总管腔内,而后半部仍在十二指肠内。侵入蛔虫一至数条不等,多者可达10~l00条,以雌虫较多。因胆道口括约肌(Oddi’s sphincter)与胆总管痉挛引起剧烈绞痛,可继发感染引起胆管炎肝脓肿。死亡的蛔虫碎片可成为泥沙样胆结石形成的核心,蛔虫钻入胰管可并发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钻入阑尾可引起急性阑尾炎,或阑尾穿孔。若蛔虫钻入咽喉或支气管,可引起梗阻与窒息。雌虫侵入肝脏、腹腔或肺部等处可排出虫卵。

3.虫卵的致病作用 遗留在肝脏、胆管、胰腺及肠系膜等各种肠外脏器组织中的蛔虫卵,可先引起局部炎症病变,嗜酸性脓肿,其后形成蛔虫卵性肉芽肿。肉芽肿由嗜酸性粒细胞、巨细胞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增生结缔组织构成,其周围有纤维包裹。病理类型可分为异物巨细胞性肉芽肿和假结核性肉芽肿,以假结核性肉芽肿为多见。遗留于胆囊、胆管内的蛔虫卵也可成为胆道结石的核心。

眼白蓝灰色或黑色斑点的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

(1)成虫寄生者,根据近期排虫或呕虫史即可诊断。

(2)儿童反复出现腹部或脐周一过性隐痛,或伴偏食、夜间磨牙、腹部膨隆等均可提示蛔虫感染。如有合并症,则应根据相应的症状体征和有关检查结果酌情判断;如出现胆绞痛胆管炎胰腺炎时应考虑肠蛔虫并发症的可能性;儿童患者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扪及腹部条索状肿块时应注意蛔虫性肠梗阻的可能性。

(3)农村收获季节,出现集体人群突发性发热咳嗽哮喘而排除其他原因后,可结合病史、体征,考虑急性蛔虫幼虫所致肺炎的可能性。

(4)如肠内仅有雄虫寄生而粪中虫卵阴性时(占感染者3%~5%),可用驱虫药物行诊断性治疗。

2.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粪便涂片查虫卵是最简单、快速、可靠的肠蛔虫病确诊依据。酌情选择下列检查有助于诊断,如胃肠吞钡检查可显示蛔虫的形态与数量;腹部X线平片对诊断蛔虫性肠梗阻或肠穿孔腹膜炎有重要价值;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见虫卵是胆道蛔虫病的直接证据等。

眼白蓝灰色或黑色斑点的鉴别诊断

眼白蓝灰色或黑色斑点的鉴别诊断:

1、眼结膜上出现瘀点:眼结膜上出现瘀点是败血症临床表现之一。败血症临床起病急,其皮疹呈瘀点荨麻疹脓疱疹猩红热样皮疹等多种形态,眼结膜上出现瘀点。

2、角膜上点状暗灰色混浊:由于角膜混浊疾病引起的,在角膜上带有点状的暗灰色的浑浊。角膜是无血管结构的透明组织。透明是角膜组织的最大特征,是担负其生理功能的基本要素。一旦因外伤或有害因素影响,使其透明度丧失发生混浊,就会引起视力障碍

3、睑结膜泪阜区灰黑色肿物:睑结膜泪阜区灰黑色肿物是睑结膜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之一。黑色素瘤源于皮肤,粘膜,眼和中枢神经系统色素沉着区域的黑素细胞恶性肿瘤

1.临床诊断依据

(1)成虫寄生者,根据近期排虫或呕虫史即可诊断。

(2)儿童反复出现腹部或脐周一过性隐痛,或伴偏食、夜间磨牙、腹部膨隆等均可提示蛔虫感染。如有合并症,则应根据相应的症状体征和有关检查结果酌情判断;如出现胆绞痛胆管炎胰腺炎时应考虑肠蛔虫并发症的可能性;儿童患者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大便与排气,扪及腹部条索状肿块时应注意蛔虫性肠梗阻的可能性。

(3)农村收获季节,出现集体人群突发性发热咳嗽哮喘而排除其他原因后,可结合病史、体征,考虑急性蛔虫幼虫所致肺炎的可能性。

(4)如肠内仅有雄虫寄生而粪中虫卵阴性时(占感染者3%~5%),可用驱虫药物行诊断性治疗。

2.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粪便涂片查虫卵是最简单、快速、可靠的肠蛔虫病确诊依据。酌情选择下列检查有助于诊断,如胃肠吞钡检查可显示蛔虫的形态与数量;腹部X线平片对诊断蛔虫性肠梗阻或肠穿孔腹膜炎有重要价值;十二指肠引流液查见虫卵是胆道蛔虫病的直接证据等。

眼白蓝灰色或黑色斑点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预防】

1.控制传染源 驱除人体肠道内的蛔虫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应积极发现、治疗肠蛔虫病患者,对易感者定期查治。尤其是幼儿园、小学及农村居民等,抽样调查发现感染者超过半数时可进行普治。在感染高峰后2~3个月(如冬季或秋季),可采集体服用驱虫药物。驱出的虫和粪便应及时处理,避免其污染环境。

2.注意个人卫生 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饮生水,不食不清洁的瓜果;勤剪指甲;不随地大便等。对餐馆及饮食店等,应定期进行卫生标准化检查,禁止生水制作饮料等。

3.加强粪便管理 搞好环境卫生,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不用生粪便施肥,不放牧猪等。 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