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皶鼻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酒皶鼻

酒皶鼻(rosacea),鼻部皮肤潮红如酒皶并伴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慢性炎症皮肤病。病久发生鼻赘等,多在中年时期发病。即西医的酒渣鼻。病因不十分明确,可能在皮脂溢出基础上,由于某些内环境因素而致面部血管运动神经失调,血管长期扩张所致。嗜酒、辛辣食物、高温、严寒、风吹日晒、精神紧张内分泌失调、胃肠功能障碍及慢性病灶等均可作为诱因。治疗以凉血清热、和营祛瘀为原则。

酒皶鼻病名首先于隋代《诸病源候论》,指出此病由饮酒,再遇风冷之气而生,使鼻面生。以后诸家皆以此说为准。此病多由肺胃积热上蒸,复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而成;或因多饮酒之人,酒气熏蒸,再遇风寒之邪交阻肌肤所致。胃肠传导失司、性情急躁、病灶感染、辛辣食物、冷热的刺激、皮肤毛囊虫的寄生等,均可诱发此病。

皮损以红斑为主,多累及鼻准鼻翼、两颊、前额等部位,也有鼻部正常,只发于两颊和额部的。按病情进展可分3期,但各期并无一定的界限。①红斑期。初为暂时性,在进食辛辣食物或热饮、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感情冲动及月经前出现或加重,以后因频繁发作而持久不退。鼻尖、鼻翼及面颊可出现浅表的毛细血管扩张,如树枝状分布。面部常有皮脂溢出,毛孔扩大或被皮脂阻塞。②丘疹脓疱期。红斑发生后数月、数年,或在发生红斑的同时,面部有毛细血管扩张或成批发出针头到黄豆大小的丘疹、脓疱、结节,有的并有鳞屑,常可找到毛囊虫。③鼻赘期。多年后,个别患者鼻端皮肤增厚,形成结节状或肿瘤状突起,呈紫红色。表面高低不平,毛囊口明显扩大,皮脂分泌旺盛,毛细血管扩张显著。

酒皶鼻的治疗宜凉血清热,和营祛瘀,用凉血四物汤加减。便秘者加生大黄。外治用颠倒散外搽,或一扫光外涂。患处可用七星针轻刺,每日一次。应禁酒、不食刺激性食物;患处避免过冷或过热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