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白求恩
Bkhd4.jpg

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人。出身于牧师家庭。青年时代,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小学教员、记者。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曾在欧美一些国家观摩、实习,在英国和加拿大担任过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他的胸外科医术在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德、意法西斯支持F.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内战,他于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1938年3月,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悉心致力于改进部队的医疗工作和战地救治,降低伤员的死亡率和残废率。把军区后方医院建设为模范医院,组织制作各种医疗器材,给医务人员传授知识,编写医疗图解手册。倡议成立了牿外科医院,举办医务干部实习周,加速训练卫生干部。组织战地流动医疗队出入火线救死扶伤。为减少伤员的痛苦和残废,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1月底,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两昼夜连续做71次手术。

1939年2月,率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不顾日军炮火威胁,连续工作69小时,给115名伤员做了手术。有一次,当某伤员急需输血时,他主动献血300毫升。他还倡议成立并参加了志愿输血队。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居民家里,他和医疗队冒着危险去为他们做手术。4个月里,行程1500余里,做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多名。

白求恩在灵丘前线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方便战地救治,组成流动医院,组织制作了药驮子,可装做100次手术、换500次药和配制500个处方所用的全部医疗器械和药品,被称为“卢沟桥药驮子”;制作了换药篮,被称为“白求恩换药篮”。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提议开苏卫生材料厂,解决了药品不足的问题;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游击战争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战地救护须知》、《战场治疗技术》、《模范医院组织法》等多种战地医疗教材。还将自己的爱克斯光机、显微镜、一套手术器械和一批药品捐赠给军区卫生学校。

1939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给一个外科传染病伤员做手术时受感染,仍不顾伤痛,坚决要求去战地救护。他说:“你们不要拿我当古董,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随即跟医疗队到了前线。终因伤势恶化,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终年49岁。17日,晋察冀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驻地群众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12月1日,延安各界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题了挽词,并于12月21日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共产党员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精神。1940年4月,在河北省唐县军城南关建立了白求恩墓。晋察冀军区决定将军区卫生学校和模范医院分别命名为白求恩卫生学校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1952年,白求恩的灵柩迁入石家庄烈士陵园。  

目录

  1. 生平年表
  2. 毛泽东: <<纪念白求恩>>
  3. 关于白求恩的名言
  4. 中加友谊永远的名片

生平年表

1890年3月白求恩出生在加拿大北部小镇格雷文赫斯特。

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

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

1923年,白求恩通过了非常严格的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的临床研究生。

1926年夏天,白求恩不幸染上了肺结核

1928年初,病愈后的白求恩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期间他发明和改进了12种医疗手术器械,还发表了14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

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门的顾问。

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12月前往纽约向国际援华委员会报名,并主动请求组建一个医疗队到中国北部和游击队一同工作。

1938年1月2日,他带着足够装备几个医疗队的药品和器材,从温哥华乘海轮前往香港。

1938年3月31日,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毛泽东亲切接见了白求恩一行。

1938年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术 300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大批伤员。

1938年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多种战地医疗教材。

1938年10月下旬,在涞源县摩天岭战斗中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感染。

1939年11月12日凌晨因手术中被细菌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在河北省完县黄石口村逝世。   

毛泽东: <<纪念白求恩>>

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的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我们中国共产党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遗容 1939年 沙飞摄

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已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的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一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般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来源:《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关于白求恩的名言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回忆诺尔曼.白求恩

“我拒绝生活在一个充满屠杀和腐败的世界里,我拒绝以默认或忽视的态度,面对那些贪得无厌之徒,这世界只要还有流血的伤口,我的内心,就一刻不得安宁。”

-诺尔曼.白求恩  

中加友谊永远的名片

“我要告诉你一个医生的故事,他是白求恩大夫。”

“他死在一个群星灿烂的夜晚,他知道,我们都知道他要死。” 

“我们无法忍住哭泣,我们翻山越岭,抬着他那已经很轻很轻的尸体,走了很远很远。”

“我们村里的乡亲都来了,他们都哭了,苍天也哭了,我们要在群山中为他建一座陵墓……”

这是纪录片《从加拿大到中国:诺尔曼.白求恩的一生》片尾部分的解说词。白求恩安详的遗容、脱帽敬礼的八路军将士、缓缓跃动的烛光……凝重的黑白画面,在解说员低沉的声音和主题歌《柳尔拉贝》哀伤的曲调衬托下,60多年前的那段如歌如泣的历史宛如再生,深深打动着每个来格雷文赫斯特白求恩纪念馆参观的人。

梦想开始的地方

蒙特利尔街头的白求恩雕像

格雷文赫斯特位于加拿大首都渥太华西南400多公里处,是一个有万余人口的美丽小镇。1890年,白求恩就出生在小镇约翰街和休逊街交叉处的235号宅。这所维多利亚风格的白色楼房建于1880年,是长老会牧师的住宅。白求恩跟着做牧师的父亲在这里生活了3年。 1970年加拿大和中国建交后,白求恩成了中加人民友谊的象征。1972年,加政府授予白求恩“加拿大历史名人”称号,并于次年把白求恩出生的这座木结构楼房从长老会买下来,经过3年的修缮和重新布置,于1976年正式作为白求恩纪念馆对外开放。同年,这里被列为加拿大国家历史名胜之一。

目前楼房内外的场景基本是按1890年白求恩出生时的样子布置的。为了完美再现原貌,纪念馆筹建人员四处走访,并查阅了大量资料,把房子里的现代化设备统统拆除,电灯换成了油灯,暖气换成了烤炉,墙壁色也恢复为原先的乳黄色,家具、小摆设均严格按当时式样复制。

离故居不远外,新建了一座楼房,那里设有纪念馆办公室、展览室和放映厅。它的门外竖着一块巨大的白求恩画像,画中的白求恩右手托腮沉思,双眼注视着前方,目光犀利而坚定。画像下面用汉字写着:白求恩。

“我要去中国”

白求恩纪念馆

富有进取心,自视清高,充满激情,才华横溢,这是加拿大学者们对青年白求恩的评价。白求恩坚信,有个命运在等待着他:“我要为人类做一些事情,一些了不起的事情。”他当过伐木工人、教员,在一战中服过役,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医学学位。 

在英国,白求恩与漂亮的苏格兰姑娘弗朗西丝相爱、结婚。婚后第三年,在底特律行医的白求恩患上了肺病,被迫住进了纽约特鲁多疗养院。出院后,白求恩马上把家搬到了蒙特利尔,组织了一个医疗小组,专门为穷人看病,还为穷人的孩子办了一所学校。

1936年,白求恩辗转到了西班牙前线,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流动输血站。他将搜集起来的血液冷冻起来,放在一辆特制的卡车上,然后运至前线100多个输血站。从西班牙回国后,白求恩又加入了为西班牙筹款的行列。

1937年,白求恩宣布加入加拿大共产党。之后,在写给妻子的信中,他首次透露了自己要去中国的计划:“我要去中国,那里最需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