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泻心汤
【处方】甘草(炙.三钱) 干姜(炮.三钱) 黄芪(一钱半) 黄连(一钱半) 人参(一钱半) 半夏(一钱半)
【功能与主治】治伤寒,医反下之,并自利,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安。
【用法与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三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目录 |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
【来源】《伤寒论》。
【组成】甘草12克(炙) 黄芩9克 干姜9克 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主治】伤寒中风,医反下之,以致胃气虚弱,其人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甘草泻心汤-《圣惠》卷十
【来源】《圣惠》卷十。
【组成】甘草1两(炙微赤,锉),黄芩半两,黄连半两(去须),干姜半两(炮裂,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木通半两(锉)。
【主治】伤寒中风下之后,日数多,腹中雷鸣,心下痞坚而满,干呕而烦,非是结热,是胃中虚气上逆
【制法】上为粗散。
【用法】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大枣2枚,煎至5分,去滓温服,日3-4次。
临床运用
甘草泻心汤临床应用
大便燥结
岳美中医案:宋某某,男,59岁,1960年12月31日初诊。便燥数月,每于饥饿时雷脘胀痛,吐酸,得按则痛减,得矢气则快然,惟矢气不多,亦不口渴。诊见面部虚浮,脉象濡缓。投甘草泻心汤加茯苓。3剂后大便甚畅,矢气转多。改投防己黄芪汤加附子4·5克。1剂后大便甚畅,胃脘痛胀均减,面浮亦消,惟偶觉烧心。原方加茯苓服用2剂。3个月后随访,诸症皆消。
按语:大便干燥,多责之于腑实热结,或津亏肠枯。然本案便燥,不见口渴等热炽津伤之象,但见胃痛、吐酸之证,知别有它因。观胃痛得按痛减,乃气虚也;痛而且胀,矢气快然,又气滞也。综合脉象分析,乃脾虚而气机阻滞之候。脾虚气塞,肠道不运,则致大便干燥。其治宜塞因塞用,斡旋气机。甘草泻心汤为脾胃虚甚之痞而设,补而兼通,寒热并投,辛开苦降,畅达气机,正与本证相宜,故取效甚捷。
狐惑病
刘渡舟医案:郑某某,女,32岁。患病而有上、中、下三部的特点。在上有口腔经常糜烂作痛,而不易愈合;在下有前阴粘膜溃破,既痛且痒;中部则见心下痞满,饮食乏味。问其小便尚可,大便则每日二次犹能成形。切其脉弦而无力,舌苔薄白而润。三部之证由中州发起。辨为脾虚不运,失降失常,气痞于中,而挟有湿螽之毒。治宜健脾调中,升清降浊,兼解虫毒之侵蚀。处方:炙甘草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干姜9克,黄连6克,半夏10克,大枣7枚。共服1O余剂,以上诸症逐渐获愈。
按语:本方治狐惑病,法见《金匮要略》。本案虽患狐惑而见上、中、下三部症状,但患者有心下痞满,饮食乏味,大便频行,此脾胃虚而不运之象。当治从脾胃,复其升降之职,则一身之水火既济,阴阳调和。又本方辛苦相掺而重用甘草,有杀虫解毒之功。有的医家于本方加生石膏,以清阳明胃热,亦有灼见卓识
噤口痢
张德超医案,滕某,男,7岁。夏秋间患赤白痢。一医用逆流挽舟法,热虽减而下痢红白冻积依然。五日来,日夜下痢达一二十次之多,腹痛,下痢红多白少。一医见其不欲食,疑为停食,复下之,痢不减反增,呕吐频仍,不能饮食,举家惊惶,始来商治于余。察之两脉濡弱而右关独弱,舌苔白而质红。辨为胃气重虚,客气上逆,属噤口痢。治法:补中和胃,清化湿热。用仲景甘草泻心汤:甘草6克,黄芩6克,黄连3克,制半夏9克,党参9克,生姜6克,红枣3枚。连服2剂,呕吐下痢均减轻。以原方加减,续服3剂而安。
按语:大论用甘草泻心汤治“胃中虚,客气上逆’’之心下痞硬。本案初为胃肠湿热互结,致成下痢,复因误下胃虚,客气乘虚上逆,致成噤口痢。故用甘草泻心汤补中和胃,清化湿热,其中以生姜易干姜,意在加强止呕作用。
胃脘痛
梁惠光医案:霍某某,男,3 5岁,1 974年5月2 1日初诊。患者胃脘部疼痛已有四年之久,曾被诊断为慢性胃炎及球部轻度溃疡,服药暂得缓解,终未痊愈。近一年来病情增重,疼痛时有灼热感,胸胁满闷,饮食减少,嗳气频频,腹中鸣响,形神疲乏,饥则痛甚,食热食甘则痛缓,舌质淡,尖边略红,苔薄腻而略黄,脉弦细无力。此为肝郁脾虚,湿滞热壅,寒热互见,升降失和。治用舒肝健脾,燥湿清热法,以甘草泻心汤加木香、佛手投服5剂。服后其病若失,惟有纳谷尚差,遇刺激时胸胁尚感饱闷,又加入鸡内金、谷芽、白芍、隔山撬等再服5剂。至今随访,未再复发。
按语:胃脘疼痛4年之久,寒热错杂,脾胃大虚,“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诸症迭现,正中甘草泻心汤证之机。因见胁满、脉弦,故加木香、佛手以疏肝解郁
呕利痞
毕明义医案:于某,女,36岁,1983年9月15日初诊。患者素体强健,一个月前因夜间睡时着凉,翌晨六时突然感到腹痛、肠鸣,随即腹泻,呈水样便,四十至五十分钟泻下一次,泻如暴注下迫状,频频呕吐水样物,继则住院治疗,诊为急性胃肠炎。治疗三天,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两日,复吐泻不止,吐出为黄绿样水,泻下不化之物,又二次住市医院治疗六天,呕吐腹泻止。出院后复因食冷吐泻复作,呕吐食物,有时夹有血样物,泄下水粪夹杂,时有完谷不化,伴胃脘胀闷,食则甚,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脱水状。舌尖红、边有齿印、苔白厚微黄稍腻,脉沉、关上弦滑。脉证合参,为中气虚,寒热不调,脾胃升降失职所致。治当缓急补中,和胃消痞止泻。以甘草泻心汤治疗。服1剂后呕吐即止,胀满减轻,又继服两剂,大便成形,日行3次,再服2剂而诸症皆除,未再复发。
按语:甘草泻心汤主证乃下利、呕吐、痞满。三证之中,以痞、利为主;痞、利之中,又以下利为主。本案下利日甚,又见脾胃大虚,寒热错杂之候,乃甘草泻心汤证无疑,果两剂而愈
不寐
李秀华医案:张某某,女,58岁,1989年6月14日入院。患者四年来夜不能寐,每晚*服用安定片或水合氯醛等西药维持才能入睡2~3小时,但稍闻声响便醒而不寐,屡治鲜效。近20天来彻夜不寐,虽加倍服用安定片亦目不能瞑,不得卧,心烦易躁,疲倦乏力,两目胀满仍突,胸脘痞满嘈杂,口干苦,纳呆不食。症见身体消瘦,面色不华,舌苔黄厚,脉沉细。乃脾胃虚弱,寒热内蕴中焦,上扰心神所致。治宜调理中焦,开结除痞。初用归脾汤、.安神定志丸等方治疗不效。复以甘草泻心汤化裁:甘草18克,黄芩、半夏、内金、陈皮、干姜各1O克,党参15克,黄连5克,大枣4枚。服药1剂,诸症皆除。
按语:《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本案中气虚弱,寒热错杂于脾胃,心神受扰而不寐。故伴有胸脘痞满、不食等症,正与甘草泻心汤“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之证机相合。病起于胃中不租,故加陈皮、内金以助和胃、健胃之功。
舌皲裂
刘景祺医案:岳某,女,23岁,1 97 9年8月6日初诊。舌体皲裂疼痛已3年,曾大量服核黄素无效,反而日趋严重,检查发现舌的前2/3均布满横而深的裂纹,大裂纹中间布满浅而短的小纹,似桑椹皮,不能食酸辣刺激性食物,痛苦异常。胃脘经常憋闷,饭后易腹胀。脉左上关上滑,右滑。辨证:心火亢盛,中焦痞塞。治则:泻心除烦。处方:炙甘草l2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于姜3克,大枣3个。服9剂后,舌体疼痛消失,小短纹减少,深长纹稍变浅。服48剂,小短纹完全消失,深长纹亦消失2/3,剩余条纹变短变浅,食酸辣食物已无痛苦。
按语:中焦痞塞,阻塞阴阳水火升降之道路,心火隔于上,上灼其窍而见舌体皲裂疼痛。其辨证要点是伴见胃脘痞胀。故治从中焦,斡旋气机,待痞消气转,水升火降,则其病自愈。
滞颐
梁惠光医案:刘某某,女,5岁。患儿一年多来,口角常流涎不止,渍于颐颏颈前等处均赤烂如斑,口腔检查未发现病变,惟舌红无苔。此为脾寒胃热。盖脾主运化水液,开窍于口,脾寒则涎液不摄,胃热则渍蚀赤烂。治用甘草泻心汤,以干姜、炙甘草温散寒邪,芩连燥湿清胃热。复加佩兰芳香悦脾。服2剂后,涎液已不外流,红烂皮肤已恢复正常,口角尚有红赤,再服2剂痊愈。
按语:《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脾为涎。”脾寒不运,则津停于内。脾开窍于口,津泛脾窍,则口中流涎不止。阳明胃经,行于颈、面,胃中有热,循经上攻,则令渍于颐、颏、颈I:J涎之处赤烂如斑,并见舌红无苔热象。治以甘草泻心汤温脾寒而清胃热,两相兼顾。脾阳复,则口涎自止,胃热去则赤斑自消。临床治疗脾冷胃热之滞颐,本方较《金鉴》清热泻脾散为优
淋证(急性尿道炎)
荆棘医案:李某某,男,2 3岁,初诊日期1 98 9年6月1 5日。自述五天前感觉小便灼热,继则尿道口红肿,排出脓性分泌物,现排尿困难,曾服尿道消炎药效果不佳。诊其脉来滑数、舌苔薄黄边尖红’问诊得其半月前出差西北有不洁性交史,遂断为热毒外侵,湿热下注尿道之证。治宜清热解毒,燥湿和中。药用:黄连9克,黄芩1 2克,半夏1 2克,党参1 2克,干姜9克,生甘草15克,大枣6枚。5剂后尿道红肿已消,疼痛已减,脓性分泌物已无,再服5剂加猪苓、茯苓、滑石、阿胶、白芍、甘草善后,病人遂告痊愈。
按语:热毒湿气起于中焦,客于下焦,气化失常,小便不利。用方清热解毒燥湿,执中治下,法承《金匮要略》。
不射精
荆棘医案:崔某某,男,24岁,初诊日期,1988年10月11日。患者结婚二年余,从无射精现象,至今不育,现证头昏心烦,失眠多梦'精神紧张,口苦咽干,交不射精,却也痿软,梦遗频繁。舌淡红苔薄黄,脉象细数。此为心火亢盛,相火离位之证。治宜清心降火、交泰阴阳。药用:黄连9克,黄芩12克,党参l2克,干姜9克,生甘草l5克,半夏10克,大枣6枚。5剂,并嘱以轻松情志,放下包袱。
5付后患者云阴茎交后可软,但仍未射精,继服5剂,患者兴奋异常,云已射精一次。原方加元参30克,麦冬12克,继服7剂以善其后。
按语:心肾不交,离火虽存,而坎水不应,故交而不射。又见心烦不寐,舌红脉细数。治从中焦,乃交泰阴阳之特法也。盖水火不济之证,用交心肾法而不效者,多因脾土中不顺接也。用甘草泻心汤厚土健中,水降火,令坎离相交,水火既济而愈。
【补述】本方无人参,考《千金方》、《外台秘要》治伤寒蜃食'用此方皆有人参。《金匮·百合狐惑篇》用本方亦有人参。又根据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中均有人参,故本方以有人参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