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排便的观察及护理
基础护理学 |
|
(一)粪便的观察
1.量与次数 正常人每日排便1-2次,平均量为150-200g,粪便量的多少与食物种类、数量及消化器管功能状况有关,进食肉类蛋白质者较素食者量少。消化不良者因食物未完全消化吸收,粪中可见大量脂肪滴、淀粉粒或未完全消化的肌肉纤维,致使量和次数增加。
2.性状 正常人粪便为成形软便。当消化不良或患急性肠炎时,因肠蠕动快,吸收水分少,排便次数可增多;便秘时因粪便滞留在肠内时间过久,水分被吸收,使粪便干结有时呈栗子样;直肠、肛门狭窄或部分肠梗阻时,粪便常呈扁条形或带状。
3.颜色 正常粪便因含胆色素,呈黄褐色。由于摄入的食物和药物种类不同,颜色可发生不同的变化。食叶绿素丰富的蔬菜,粪便呈绿色;摄入血、肝类食物或服含铁剂的药物,粪便呈酱色,服用炭粉、铋剂等药物,粪便呈无光样黑色;服钡剂后呈灰白色。在病理情况下,如上消化道出血,粪便呈漆黑光亮的柏油样便;下消化道出血粪便呈暗红色;胆道完全阻塞时,因胆汁不能进入胆道,缺乏粪胆元,粪便呈陶土色;阿米巴痢疾或肠套叠时,可出现果酱样便;排便后有鲜血滴出者,多见于直肠息肉或痔疮出血者。
4.气味 粪便的气味是由食物残渣与结肠中的细菌发酵而产生的,并和食物种类及肠道疾病有关。消化不良者,大便呈酸臭味;柏油样便呈腥臭味;直肠溃疡或肠癌者,大便呈腐臭味。
5.粘液和脓 正常粪便含有极少量混匀的粘液,它有润滑肠道、保护肠粘膜的作用。大量的粘液则常见于肠道炎症,伴有血液者常见于痢疾、肠套叠等,脓血便则常见于痢疾、肛门周围脓疡及直肠癌等。
发现上述异常情况及粪便内有寄生虫时,应立即留取标本送验,并报告医生。
(二)异常排便的护理
1.腹泻病人的护理 任何因素相起肠蠕动增快,导致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而不成形或呈水样,称为腹泻。当肠内有某种刺激因素存在时,为使有毒或刺激性物质排出体外,腹泻是一种保护性症状。但严重腹泻可造成大量胃肠液丧失而发生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的紊乱。因此,对腹泻病人应注意观察、记录粪便的性质、颜色及其次数,并报告医生,同时留取标本送验。
(1)卧床休息,减少肠蠕动,及时给予止泻剂。注意腹部保暖,耐心协助不能自理的病人及时使用便盆,鼓励和劝慰病人消除焦虑不安的情绪,使之达到身心休息的目的。
(2)鼓励饮水,给流质或无渣半流质饮食。腹泻严重者,应暂禁食,给予口服补液盐,若出现脱水症状者,应按医嘱给予补液,以防水、电解质紊乱。
(3)频繁腹泻者,应注意保护肛周围皮肤,便后用软纸揩拭以减少机械刺激,用温水清洗,涂油膏于肛门周围,以保护局部皮肤。
2.大便失禁病人的护理 大便失禁是由于肛门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排便不受意志支配。
(1)理解病人心情,给予精神安慰。
(2)使用尿布垫或一次性尿布,一经污染立即更换,有条件时可使病人卧于有孔的病床上,以减少床褥污染。
(3)保持肛门周围皮肤清洁,发现有粪便污染,即用温水清洗,并涂油膏于肛门周围皮肤,谨防褥疮发生。
(4)了解病人排便规律,适时授与便盆。在可能情况下,与医生协商每日定时为病人用导泻剂或灌肠,以帮助建立排便反射。
3.便秘病人的护理 便秘是由于粪便在肠道内停滞过久,水分被过量吸收而致粪便干燥、坚硬和排便不畅。
(1)帮助病人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随意使用泻剂或灌肠等方法。
(2)建立合理食谱,调整饮食习惯,在饮食中增加纤维量,适当摄取粗粮,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饮水。
(3)适量的全身运动以增加肠蠕动,鼓励病人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散步、做体操、打太极拳等。若病情许可,可指导病人加强腹部及骨盆底肌肉运动。
(4)稳定病人情绪,消除其紧张因素。如排便时遮挡病人,适当通风,保证病人有足够的排便时间。危重病人,病情平稳时,护士可暂离去,以免留守床旁给病人带来窘迫感等。
(5)排便时取合适的体位和姿势有利于发挥重力作用,以增加腹内压力。如在床上用便盆时,可视情况将床头抬高成高斜坡卧位,有助于排便。厕所应装置扶手,便于扶撑。
(6)对于发生便秘者,可用针刺疗法,腹部作环行按摩,也可采用简易通便、灌肠或服泻药等方法。
恶心、呕吐的观察及护理 | 胃插管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