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植物学

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形态解剖生长发育生理生态、系统进化、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的综合性科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

目录

  1. 历史
    1. 早期的植物学
    2. 早期的现代植物学
    3. 现代植物学
  2. 研究领域与重要性
    1. 人体营养
    2. 生命过程的基本原理
    3. 药物和原料
    4. 环境改变
  3. 生态学
  4. 进化
  5. 生理学
  6. 结构
  7. 分类学
  8. 研究对象
  9. 植物解剖和形态
  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
    1. 网络来源
    2. 书籍与期刊
      1. 科普
      2. 学术研究
  12. 外部链接
  13. 参考来源

历史

人类对植物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采集了植物的种子、茎、根和果实。植物学的创始人是提奥夫拉斯图(Theophrastus),在他的著作《植物历史》(也称《植物调查》)中将植物进行了分类。 1世纪希腊医生迪奥斯克里德斯(Dioscorides)的著作《药物论》(De Materia Medica)为以后药用植物的使用奠定了基础。1593年中国明朝的李时珍也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写。17世纪末英国生物学家雷确立了现代植物分类的基本原理。17世纪,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显微镜,开创了植物解剖学的研究,随后植物生理学和植物胚胎学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植物学各分支学科已基本形成。

中国近代植物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是胡先骕,编写了中国第一部中文《高等植物学》,发现了中国的“活化石”水杉,并将其命名。

早期的植物学

一个植物学家的传统工具

植物学的历史包括几个早期文明的著作与植物分类。例如古代印度的宗教著作,古代琐罗亚斯德教的著作,[1]及古代中国的著作.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最早的药用植物志。[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泰奥弗拉斯托斯(前371–前287)被视为植物学的创始人。[3] 他发明并描述了许多现代植物学的原理。[4]他的两个主要著作--《植物历史》和《植物本原》是古代和中世纪的植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的17个世纪一直占重要的地位。[5][4][6] 1世纪希腊医生迪奥斯克里德斯(Dioscorides)的著作《植物志》(De Materia Medica),是一本共5卷的药草百科全书,对其后的1500多年有广泛的影响。[7]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的著作包括Ibn Wahshiyya的Nabatean Agriculture, Abū Ḥanīfa Dīnawarī的 (828–896) Book of Plants,和Ibn Bassal的The Classification of Soils。13世纪早期,Abu al-Abbas al-Nabati和Ibn al-Baitar(d. 1248)也有植物学的著作[8][9][10]

早期的现代植物学

Crantz的Classis cruciformium, 1769

德国医生Leonhart Fuchs(1501–1566)是三位德国植物学之父之一,其余两位是Otto Brunfels(1489–1534)和Hieronymus Bock(1498–1554) 。[11][12]

Valerius Cordus(1515–1544)1546年所写的Dispensatorium药典中的经典著作.[13] Conrad von Gesner(1516–1565)和Nicholas Culpeper(1616–1654)也写了药用植物的著作. Ulisse Aldrovandi(1522–1605)被认为是“自然历史之父”,他的研究内容包括植物. 1665年, 罗伯特·胡克从树皮切了一片软木薄片,并放到自己发明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胞[14]1690年英国的雷(J.Ray)首次给物种下定义,依据花和营养器官的性状进行分类,并用一个分类系统处理了18000种植物。[5] 1935年,林奈出版了《自然系统》一书,在这本书中,林奈把自然界分成植物界动物界和矿物界,并将动物和植物按纲、目、属、种、变种5个等级归类,特别是他在1953年发表的《植物种志》中对7300种植物正式使用了双名法进行命名。[15][16]

随着植物解剖学和植物形态学及生命周期的知识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植物间的亲缘不止是林奈所描述的那样。 Adanson(1763), 安托万·罗兰·德朱西厄(1789)和奥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1819)所提出的分类系统调整得到广泛的接受。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开始了植物的进化关系和系统发育分类的研究。[17][18]

马蒂亚斯·雅各布·施莱登1838年发表了《植物发生论》(Grundzuge der Wissenschaftlichen),书中指出细胞是植物的结构单位,这本书对植物学有很大的影响。[19] 卡尔·路德维希·韦尔登诺分析了种子散布与分布,植物种群,地质历史的影响之间的联系,并开创了植物地理学. 1831年罗伯特·布朗发现了细胞核.[20]

现代植物学

近30多年来,分子生物学和近代技术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的新概念和新技术被引入到植物学领域,植物学科在微观和宏观的研究上均取得了突出成就,无论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21]当今相当多的新知识都是从研究模式植物而来的,如拟南芥。这种十字花科的杂草物种是最早的基因组测序植物之一。水稻基因组相对较小,同时国际水稻基因定序工程也把它定为重要的谷物/草/单子叶植物模型。[22] 另一个草物种Brachypodium distachyon也是一个有助理解遗传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模型。[23] 对其他重要的商业主粮如小麦, 玉米, 大麦, 黑麦,御谷和大豆都有基因组测序。其中部分植物对基因组测序是一个挑战,因为他们的染色体中有两个以上的单倍体[24]。另外,一种绿色水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作为模式生物,给细胞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的知识。[25]

研究领域与重要性

木槿属 从分子生物学, 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级别到细胞器, 细胞, 组织, 器官,个体,植物种群,植物群落等方面都是对植物的研究范畴。在这些研究分支上的植物学家可能会涉及分类学,解剖学形态学,以及生理学等方面。[26]

以前所有生命都被分成动物或植物,[27]而植物学就是专门研究那些动物以外的生物。 现在植物的定义是通过光合作用从太阳光中获得能量的生物,或者是无叶绿素寄生植物. 而以前植物学则包括细菌真菌地衣,非绿藻类水藻和病毒。不过植物学家仍很关注这些物种,而真菌和原生生物也包含在植物学课程内。[28][29]

对植物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因为植物是生物的基本组成部分,他们生产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氧气和食物。此外,植物能防止土壤侵蚀而且对水文循环有极大影响 。[30] 古植物学是研究古植物化石记录的分支学科。普遍认为在地球的早期历史中,光合作用植物产生的氧气改变了古代地球的全球大气环境.[31]

人体营养

几乎所有的食物都来自植物(直接或间接),例如大米

生命过程的基本原理

药物和原料

环境改变

生态学

进化

A Punnett square depicting a cross between two pea plants heterozygous for purple (B) and white (b) blossoms

生理学

结构

分类学

研究对象

植物解剖和形态

水稻水稻植株的根,茎,叶和花的形态是19世纪的示意图

植物解剖学是研究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结构,而植物的形态是其外部形式的研究。所有的植物是多细胞真核生物,其储存在细胞核中的DNA


注释

参考文献

  • Bold, H. C. et al. 1987. Morphology of plants and fungi, 5th ed. NY: HarperCollins Publisher. 912 pp. ISBN 0-06-040839-1

网络来源

书籍与期刊

科普

  • Attenborough, David. 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 London: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TV), Edbury Publishing – BBC Books (print). 1995. ISBN 0-563-37023-8. 
  • Bellamy, David. Bellamy on Botany. London: Edbury Publishing – BBC Books. 1972. ISBN 0-563-10666-2. 
  • Ben-Menahem, Ari.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of Natur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s, 1. Berlin: Springer-Verlag. 2009. ISBN 3-540-68831-5. 
  • Capon, Brian. Botany for Gardeners. 2nd. Portland, OR: Timber Publishing. 2005. ISBN 0-88192-655-8. 
    • Capon, Brian. Botany for Gardeners. 3rd. Portland, OR: Timber Publishing. 2010. ISBN 1-60469-095-X. 
  • Cohen, Joel E.. How Many People Can the Earth Support?. London: W. W. Norton. 1996. ISBN 0-393-31495-2. 
  • Dallal, Ahmad. Islam, Science, and the Challenge of History.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10. ISBN 978-0-300-15911-0. 
  • Grene, Marjorie Glicksman; Depew, David J.. The Philosophy of Biology: An Episodic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521-64371-6. 
  • Halle, Francis. In Praise of Plants. Portland, OR: Timber Publishing. 2002. ISBN 0-88192-550-0. 
  • Iyer, Meena. Faith & Philosophy of Zoroastrianism. Delhi, India: Kalpaz Publications. 2009. ISBN 978-81-7835-724-9. 
  • King, John. Reaching for the Sun: How Plants Wor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521-58738-7. 
  • Morton, A. G.. History of Botanical Science. Academic Press. 1981. 
  • Pakenham, Thomas. Meetings with Remarkable Trees. London: Random House. 1996. ISBN 0-375-75268-4. 
  • Pakenham, Thomas. Remarkable Trees of the World. London: W. W. Norton. 2002. ISBN 0-393-04911-6. 
  • Pollan, Michael. The Botany of Desire: A Plant's-eye View of the World. New York: 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 (TV), Random House (print). 2001. ISBN 0-375-50129-0. 
  • Thomas, Barry A.. The Evolution of Plants and Flowers.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1. ISBN 0-312-27271-5. 
  • Walker, David. Energy, Plants and Man. 2nd. Sheffield, England: Oxygraphics Ltd. 1992. ISBN 1-870232-05-4. 
  • Yaniv, Zohara; Bachrach, Uriel. Handbook of Medicinal Plants. Binghampton, NY: Haworth Press. 2005. ISBN 1-56022-994-2. 

学术研究

环境植物学
  • Crawley, Michael J.. Plant Ecology. 2nd.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Ltd. 1997. ISBN 0-632-03639-7. 
  • Ennos, Roland; Sheffield, Elizabeth. Plant Life.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Ltd. 2000. ISBN 0-86542-737-2. 
  • Everitt; Lonard; Little, C. R.. Weeds in South Texas and Northern Mexico. Lubbock, TX: Texas Tech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0-89672-614-2. 
  • Richards, P. W.. The Tropical Rainforest. 2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521-42194-2. 
  • Stace, Clive Anthony. A New Flora of the British Isles. 2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ISBN 0-521-58935-5. 
植物生理学
  • Bowsher, Caroline G.; Steer, M. W.; Tobin, A. K.. Plant Biochemistry. 2nd.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Taylor & Francis. 2008. ISBN 0-8153-4121-0. 
  • Buchanan, Bob B.; Gruissem, Wilhelm; Jones, Russell L.. Biochemistry & Molecular Biology of Plants. West Sussex, England: John Wiley & Sons. 2000. ISBN 0-943088-39-9. 
  • Fitter, Alastair H.; Hay, Robert K. M.. Environmental Physiology of Plants. 3rd. New York: Harcourt Publishers, Academic Press. 2001. ISBN 0-12-257766-3. 
  • Lambers, Hans; Chapin III, Francis Stuart; Pons, Thijs Leendert. Plant Physiological Ecology.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1998. ISBN 0-387-98326-0. 
    • Lambers, Hans; Chapin III, Francis Stuart; Pons, Thijs Leendert. Plant Physiological Ecology. 2nd. New York: Springer Science. 2008. doi:10.1007/978-0-387-78341-3. ISBN 978-0-387-78340-6. 
  • Lawlor, David W.. Photosynthesis. 3rd. New York: Garland Science. 2000. ISBN 1-85996-157-6. 
  • Salisbury; Ross, Cleon W.. Plant Physiology. 4th. Belmont,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1992. ISBN 0-534-15162-0. 
  • Taiz, Lincoln; Zeiger, Eduardo. Plant Physiology. Redwood City, CA: Benjamin/Cummings Publishing. 1991. ISBN 0-8053-0245-X. 
    • Taiz, Lincoln; Zeiger, Eduardo. Plant Physiology. 3rd.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 2002. ISBN 0-87893-823-0. 
    • Taiz, Lincoln; Zeiger, Eduardo. Plant Physiology. 4th.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 2006. ISBN 0-87893-856-7. 
    • Taiz, Lincoln; Zeiger, Eduardor. Plant Physiology. 5th. Sunderland, MA: Sinauer Associates. 2010. ISBN 0-87893-866-4. 

外部链接

Wikibooks-logo.svg
您可以在维基教科书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电子教程:
植物学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