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土壤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森林土壤

发育于木本植被下的各类土壤的总称。它与林业土壤一词不同,前者具有土壤发生学含义;而后者则主要说明土壤在利用上的特点,用以指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下的土壤以及宜林的荒山、荒地等。  

目录

  1. 分布
  2. 形成
  3. 类型
  4. 利用和改良

分布

森林土壤遍布世界各个纬度地带,而以温带和寒温带针、阔叶林下发育的土壤(如暗棕壤、棕壤和灰化土)面积为最大;热带、亚热带森林下发育的各类土壤(如红壤、黄壤、砖红壤等)的面积约为前者的1/4 。除冻原、沼泽、草原和荒漠外,全世界约有一半的土壤属于森林土壤;但其上现仍覆盖着森林的土壤已仅占陆地总面积的30%左右,约3800万平方公里。在中国,森林土壤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两个地区的山地。森林用地总面积约为250万平方公里,其中现有林地120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仅为12%左右;其他为各种疏林地、幼林地以及宜林荒山、荒地,面积大约 100多万平方公里。  

形成

森林土壤的形成与湿润的气候和大量的森林凋落物(林木的枯枝落叶)、根系脱落物关系密切。以中国为例,每年热带雨林的凋落物为23.1吨/公顷,热带次生林约为20.4吨/公顷;亚热带次生林(白栎、枫香)约为10.4吨/公顷;温带阔叶红松林约为3.8~4.5吨/公顷。森林植被的根量也很可观,约为25~50吨/公顷,每年的根系脱落物数量巨大。这些物质一部分积累于土壤表面,经较为缓慢的分解而形成森林土壤所特有的死地被物层;一部分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形成各种酸性产物,对表层的土壤矿物进行溶解和分解,从而释放出许多盐基和金属元素并随水由表层向土壤下部移动,结果使土壤因表层出现明显的淋溶作用而趋于酸性。但因森林土壤分布范围广,成土因素变化大,因而对每一类森林土壤来说,它除具备森林土壤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各具特色。

由此形成的森林土壤通常具备以下特征:①有一个死地被物层(又称枯枝落叶层)。系由覆盖于土壤表面的未分解和半分解的凋落物所组成。厚度不等,通常为1~10 厘米。按凋落物的分解程度又可分为粗有机质层和半分解的有机质层。②表层腐殖质含量明显地高于底层。③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盐基离子淋溶殆尽,土壤盐基饱和度低。④呈酸性反应。淋溶作用愈强烈,则酸性特征愈明显。  

类型

森林土壤由于分布范围广,成土因素各异,因而又是一个庞大的土壤系列,其中包括发育于不同气候条件和森林植被下的各具特点的不同土类。在中国,主要有灰化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黄壤)以及褐土等。  

利用和改良

森林土壤以林业生产为主。对天然林地实行采育兼顾,有利于保护森林资源和土壤资源;对采伐后的迹地用火烧采伐剩余物,有利于清林改土;对一些沼泽化林地则应以排水作为改良中心。实行针、阔叶树种混交(如杉木与檫木混交)是保持和提高森林土壤肥力的一项有效措施,其中尤以与固氮树种混交的效果最为突出。中国现已鉴定出非豆科结瘤固氮树木 6属44种,它们不仅具有较高的固氮能力,而且常常具有耐旱(如沙棘)、耐碱(如木麻黄)、耐酸(如杨梅)和耐湿(如赤杨)等特点,可作为改良用树种。此外,中国在热带季雨林地区发展的多层次、多种类人工群落,也是利用森林土壤的一项成功措施。如海南岛的胶(橡胶树)茶(云南大叶茶)人工群落,云南的樟(树)、茶(树)间作以及湖南、江西等地的梨、茶间作等都获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增强了对土壤的保护作用。(见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