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推拿手法

推拿手法(massage manipulation),以治疗、保健为目的,用手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穴位进行操作的方法。

目录

  1. 简史
  2. 技术要求
  3. 命名及分类
    1. 推法
    2. 拿法
    3. 按法
    4. 摩法
    5. 滚法
    6. 擦法
    7. 摇法
    8. 扳法
    9. 拔伸法
    10. 振法
    11. 击法
    12. 理法
    13. 其他手法

简史

推拿手法源于人类最初的本能动作,如摩擦取暖、抚按伤痛、母婴间抚摸及人体间相互触摸等。甲骨文载手法的代称和基本手法为“拊”。江陵张家山早期汉墓出土的《引书》中有“摩足跗”、“摇指”等手法,并记载了颞颌关节半脱位的口内复位法;《五十二病方》中载有按、摩、搔、刮等10余种手法,并有按压止血法、药巾按摩法等。《内经》,则对手法的名称、诊断、定位、作用、机理、适应症禁忌症等有较详细的论述。汉代张仲景膏摩列为保健方法。三国时期华佗则提出了推拿失治、误治的观点。晋代葛洪肘后方》所述手法,已不再是简单的向下按压、摩擦,而有了力点向上的抄举法及挤压、提捏等,并介绍了美容法、指掐急救法等。唐代王焘外台秘要》集前世医书,载许多手法,其引文均注明出处,为后世探索手法源流提供了线索。宋代的《圣济总录》重在对手法的分析总结,强调中医辨证施法。金代张子和首将推拿列为汗法。明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载悬吊复位法,领先世界600余年。明清时期,《保婴神术.按摩经》载的小儿推拿八法,《医宗金鉴》的正骨八法对后世影响极大,并形成了多种推拿流派,如点穴推拿、一指禅推拿、内功推拿等。

技术要求

推拿手法技术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持久”是指手法能够持续运用一定时间,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并根据治疗对象、体质、病证虚实、施治部位和手法性质而变化。“均匀”是指手法动作的节奏、频率、压力大小要一定。“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的轻柔灵活及力量的缓和,不能用滞劲蛮力或突发暴力,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以上要求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持久能使手法逐渐深透有力,均匀协调的动作可使手法更趋柔和,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则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即所谓“刚柔相兼”。在手法的掌握中,力量是基础,手法技巧是关键,两者必须兼有。

命名及分类

推拿手法名称见之于文字的多达400多种,常用100余种。这些手法的命名,有的按动作方式,如推、拿、按、摩等;有的按动作形象,如狮子滚绣球、凤凰单展翅等;有的根据手法作用,如通、和、舒、补等;有的根据施术部位,如开天门、打马过天河等;有的按操作过程,如开手、收式等。通常根据推拿手法的动作形态将其分为6类:①摆动类手法,以指或掌、腕关节做协调的连续摆动动作,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滚法揉法等。②摩擦类手法,以掌、指或肘贴附在体表作直线或环旋移动,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③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压或对称挤压体表,包括按、点、压、拿、提、挤、捻等。④振动类手法,以较高频率的节律轻重交替刺激,持续作用于人体,包括抖法振法等。⑤叩击类手法,用手掌、拳背、手指、掌侧面和桑枝棒等叩打体表,包括拍法、击法弹法等。⑥运动关节类手法,使关节做被动活动的一类手法,包括摇法扳法拉法等。关于推拿手法的动作和名称,各家说法不一,有的手法动作相似而名称不同,有的名称相同而动作各异。现代临床常用的手法主要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滚法、擦法、摇法、扳法、拉法、振法、击法、理法等。这些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把两种手法结合起来组成复合手法,如按揉法、掐揉法、拿捏法等。

推法

用指、掌或肘着力于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方法。推法可分为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平推法又分为拇指平推法、掌平推法、拳平推法、肘平推法4种。一指禅推法的动作比较特殊,是一指禅推拿中的主要手法。抹法、勾法和刮法等,与推法动作相似。推法的作用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解除肌肉痉挛、消肿止痛、活血化瘀

拿法

以拇指与其余指相对,在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内收,做节律性的提捏动作方法。由于拿的部位和手法的差异,拿法可分为三指拿、四指拿和五指拿3种。拿法的刺激较强,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散寒止痛、开窍醒神等作用。临床应用时,拿后常继以揉摩,以缓和刺激。三指拿多用于面积较小的部位,四指拿和五指拿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与拿法动作相似而名称不同的手法有:抓法捏法、提法、握法挪法挤法拧法(揪法扯法)、扭法捻法、弹筋法等。捏法应用于脊柱部称捏脊

按法

用手着力在体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的方法。常用的是指按法与掌按法。指按法有开通闭塞、散寒止痛等作用。掌按法接触面积大,刺激缓和,适用于治疗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如腰背部、腹部等。具有疏松筋脉温中散寒等作用。按法的按压方向要垂直,用力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透达至机体组织的深部。忌用迅猛的爆发力。按法常与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即在按压力量达到一定深度时再作小幅度的缓缓揉动,使手法刚中兼柔,既有力而又柔和。与按法动作相似的手法有肘压法点法勾点法掐法蝶转法扪法抵法、拔法等。

摩法

是推拿手法中最轻柔的一种。摩法是用手指面或手掌面附着在体表的一定部位上,作环形而有节律的抚摩,而不带动皮下组织的方法。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抚摩时顺或逆时针方向均可,每分钟频率120次。有和中理气、消积导滞、调节肠胃蠕动等功能。古代用摩法时还常配以药膏,以加强手法的治疗效果,称膏摩。近代有用葱姜汁冬青膏、松节油等作为摩法时的辅助用药。摩法可分为指摩法和掌摩法,与摩法动作相似的手法有抚法拭法、揉法、挪法、搓法等。

滚法

手握空拳,以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附着在体表一定部位上,腕部放松作均匀的前后往返摆动,使拳作来回滚动状的方法。滚法有舒筋活血解痉止痛、滑利关节、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可用于头部、肩背、腰及四肢关节处。

与滚法动作类似的手法是法。法是在滚法的基础上作了改革,发展成为“法是推拿”中的主要手法。法是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掌背三角形为接触面,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部作伸屈和前臂旋转的复合运动。适用于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较丰厚的部位。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韧带痉挛、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

擦法

用手掌紧贴皮肤,稍用力下压并作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的方法。擦法的操作基本上分为3种:一是用全掌着力摩擦,称掌擦法。二是用大鱼际着力摩擦,称鱼际擦法。三是用小鱼际着力摩擦,称侧擦法。掌擦法接触面较大,产生热量较低,适用于肩背、胸腹等面积较大而平坦的部位,有温通经络、宽胸理气、调理脾胃扶正祛邪等功能。鱼际擦法接触面较掌擦法为小,产生热量中等,适用于四肢部,多用于上肢部,有温经活血消瘀止痛等功能。侧擦法接触面较小,产生热量最高,适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部,有温经散寒祛风活血、温肾壮阳等功能。

摇法

使关节作被动的环转活动方法。用一手握住(或扶住)被摇关节近端的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的转动。使用摇法时,摇转幅度要由小到大,动作缓和,用力要稳。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等作用。


扳法

用双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扳动肢体,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的手法。扳法亦属被动运动,常在摇法使用的基础上应用,在某些情况下是摇法的加强手法。扳法中力的传递比摇法更为直接,因此在使用时必须谨慎,要严格掌握扳法的适应症和技巧。扳法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操作手法,常用的有颈椎旋转扳法、腰椎后伸扳法、肩上举扳法、肘关节扳法、腕关节扳法、踝关节扳法等。


拔伸

固定肢体或关节的一端,牵拉另一端的方法。又称牵引法拽法抻法、拔法。在推拿中常用于颈腰椎疾病、四肢关节功能障碍、软组织粘连、挛缩以及小关节错位等症。牵引拔伸的动作要稳而持续、不可用突发性猛力,应根据不同的部位、病位,控制牵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若运用不当,不仅影响疗效,甚至会造成不良后果。根据施术部位的不同,常用的操作方法有:颈椎拔伸法、肩关节拔伸法、腕关节拔伸法、指间关节拔伸法。


振法

推拿的辅助手法,又称颤法、振荡法等。用手指或掌面按压在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上,前臂和手部肌肉强力地静止性用力,产生自主性振颤动作。振法多用于胸腹部,具有祛瘀消积、活血止痛、温中理气和调节肠胃的功能。以产生振动为主的尚有振动法、抖法、牵抖法等。

击法

以手击打、拍击特定部位的手法。因击打时的接触面大小和所用力量的不同,手法有击、拍、叩、摇、啄和棒击法等区别。其中用力较重的击法主要有拳击法和掌击法。如果用特制的桑枝棒击打,则称棒击法。拳击法用拳背平击一定部位或穴位。掌击法是以掌根部为着力点,击打一定部位。棒击法多用于肩、背、腰、臂及下肢部,治疗肢体麻木、浅表感觉迟钝。拍法是五指并拢,用虚掌平拍一定部位。常用于肩背、腰骶及下肢外侧部。叩法较击法力量轻,可用半屈拳轻轻叩击,两手交替上下如击鼓状;也可两手相合,五指略分开,用小指侧扣击一定部位,有舒松筋脉、消除疲劳的作用,可用于肩背及四肢部。啄法是两手五指微屈分开,成爪形或聚拢成梅花形,交替上下轻击一定部位,击打速度要轻快有节律,如鸡啄米状,故称啄法。可用于头部和背部,有安神醒脑、疏通气血等作用。

理法

又称缕法。手握肢体,一松一紧自上而下循序移动,如此反复进行。理法是推拿治疗中的辅助手法,常用于其他手法之后,有理顺筋脉的作用,多用于四肢部。和理法相类似的手法尚有勒法捋法梳法搔法拂法等。

其他手法

如正骨八法中的端法;治疗外感头痛头胀,有祛风散寒、退热止痛作用的扯法;用单足或双足踩踏患者一定部位的踩跷法;常用于扳肩、扳腰的推扳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