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快综合征
慢快综合征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一个亚型,主要表现为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同时伴有各种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一般定义为原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伴继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慢是原发性的,而快是继发性的。
与慢快综合征容易混淆的是快慢综合征,二者形容快慢的顺序调了调,但有着本质区别。快慢综合征则缺乏病窦的基本诊断标准,平时不伴有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但有各种主动性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终止后出现一过性的窦房结功能抑制,可以定义为原发性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继发性窦房结功能障碍。快是原发性的,慢是继发性的。
慢快综合征比快慢综合征要多见,临床上易混淆,但治疗和预后有明显差异,正确识N--者的差异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目录 |
临床特点
慢快综合征的发生与窦房结基础病变有关,属于慢性窦房结功能不全(慢是起因),故心电图有明显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表现,房颤、房扑或房速发作前为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快速性心律失常为被动性,晕厥的发生常在快速性心律失常之后,多发生于有心脏器质病老年人。
快慢综合征患者常无器质性心脏病,又无病窦的表现,冠脉常为正常,其发生机制不清楚,可能因室上性心动过速引起窦房结一过性缺血、一过性抑制发生急性窦房结功能不全(快是起因),故在无房颤发作时常规心电图常表现为正常,或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动过缓,但均无窦性停搏和窦房阻滞证据,在其发生的快速性心动过速终止时,常出现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窭房阻滞、窦性停搏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引起急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多发生于年轻人。
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Ferrer MI和Kaplan BM 等在描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时,就命名了两个亚型,一种是“慢快综合征(bradycardia—tachycardia syndrome)”,另一种 为“快慢综合征(tachycardia—bradycardia syndrome)”。而中国内的教科书和心电图学在病态窦房结病的章节中只描述了“慢快综合征”这一亚型。可能因为两者只在心电图表现上存在差别(前者是在慢的窦性节律后出现快的异位心房律,后者则是在快的心房率后出现窦性停搏),同一个患者两种心电图现象往往同时存在,其病理基础都在窦房结本身, 两者的预后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别。国内的郭继鸿等曾报道过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发的“快慢综合征”,对“快慢综合征”的心电图现象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慢快综全征”进行了区别,这些符合快慢综合征患者晕厥治疗和预防的关键是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造成窦房结超速抑制),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预防晕厥似乎必要性不大;杨延宗等也证实了此说。
治疗
治疗上,慢快综合征的治疗是植入双腔、双房或有抗房颤功能的永久心脏起搏器后服用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药物,但部分患者仍不能满意控制房颤等心律失常的发作,这些房性心律失常也可以通过导管射频的办法消除、或者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快慢综合征患者其阵发性房颤终止后的窦性停搏可能与窦房结功能抑制相关,房颤根治后,窦房结功能可以恢复,提示窦房结重构可以逆转,治疗首选射频消融,根据随访的自然心率情况评价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必要性,目前研究结果表明80%的快慢综合征在房颤治愈后不再需要起搏器治疗。由于临床上用药物控制房颤效果差,且有加重窦房结功能抑制的可能,因此,快慢综合征患者主要是推荐导管消融治疗。少数快慢综合征患者在房颤成功消融后仍存在症状性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表现,可考虑植入以心房起搏为主的心脏起搏器治疗。导管消融失败或者不愿行导管消融者,心脏起搏器植入治疗可以消除窦性停搏长间歇引起的黑矇、晕厥等症状。
房颤治疗
房颤治疗策略主要是节律控制(转复房颤心率,使之恢复并保持窦性心率)、心室率控制(控制房颤发作时快速的心室率,改善症状)及抗凝治疗(预防房颤卒中或血栓栓塞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进步,已经成为房颤节律控制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法。
导管消融由于其创伤小、效果好,成为当前国际上除药物外治疗房颤的主流手段。导管射频消融的最大优势是手术成功即可彻底根除房颤,不再需要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2010年Themistoclakis等的研究显示,对成功消融的3355例房颤患者,随访2.5年,2692例停服华法林,卒中发生率0.03%/年,重要出血发生率0.02%/年 ,继续服用华法林者,卒中发生率0.2%/年,重要出血发生率1%/年,研究提示成功的房颤导管消融可降低房颤患者的卒中发生率,避免服用华法林引起的出血。
起搏器植入剂射频消融的相关问题
起搏器植入和导管消融术作为有创的介入治疗不可避免存在并发症风险。
- 导管消融并发症主要有:血管并发症、卒中和TIA、肺静脉狭窄、心包填塞、膈神经受损及食管心房瘘等;
- 起搏器植入除血管穿刺和心包并发症外,有电极脱位和磨损、起搏/感知系统故障和电池提前耗竭,还有一定的囊袋或系统感染发生率。术前的充分准备(如房颤消融前的抗凝和食道超声排除左心耳血栓)、慎重选择治疗方案、遵守操作规范、强化术后管理(如起搏器术后加强起搏器随访与程控、房颤消融后的抗凝管理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手术并发症风险。
参看
参考文献
- 《赫斯特心脏病学》胡大一主译
- 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