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坐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风景秀丽的青山脚下,创建于1934年,是全国建校最早的医学院校之一。学校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园。

目录

  1. 学校简介
  2. 办学理念
  3. 院系设置
  4. 教学设施
  5. 校园历史
  6. 附属医院介绍
  7.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8. 院系介绍
    1.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2. 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3. 广西医科大学大学外语部
    4. 人文社科部
  9. 科研获奖情况
  10. 教材编写情况
  11. 办学条件
  12. 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成就
  13. 师资力量
  14. 教学改革成就
  15. 科学工作成就
  16. 国际合作与交流
  17. 校园主页

学校简介

Bknyf.jpg

学校现有10个级学院和8所附属医院,共有教职工3500多人,其中高级职称者660多人。1978年我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广西首次招收7年制本硕连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现在学校本科在校生3800多人;专科在校生1200多人;成人教育在校生2800多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1000人。学校建设有一批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其中儿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肿瘤学、药理学4 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另外还有22个级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校66年来,学校共培养了各类医学人才近10万人。  

办学理念

广西医科大学

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广西医科大学建设成为学科齐全、教学手段先进、技术力量雄厚的现代化医科大学,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院系设置

广西医科大学

学校现有18个级学院,4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还有48所教学医院和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学校设有55个教研室,开设152门课程,其中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2门。学校现有7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7个学科39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6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广西高校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教学设施

学校设有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和标准实验动物中心;还设有蛇毒、肿瘤防治、心血管防治等7 个研究所和儿科血红蛋白病等14个研究室;学校信息中心已实现校内网络化,建立了与国内外广泛的信息交流;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富,达40多万册,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科研环境。学校科研成果累累,自1978年以来共获国家级奖励8项,省部级奖励202项。

Bknyi.jpg

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广泛,国外和港澳台地区许多知名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我校不少的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也到国外进行学习和参加学术活动,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008年6月 临床医学专业 被评估为 ,全国排名第三 。省排名第  

校园历史

该校于1934年11月21日在南宁市创建,前身是广西省立医学院,首任院长是留日博士、原北平大学医学院耳鼻喉科教授戈绍龙。1940年校址迁至桂林。1949年以前,我校在战乱中七次迁徙校址,三次变更校名,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办学,从未中断。1949年11月学校改名为广西省医学院。1952年由中央卫生部委托中南卫生部直接领导。1953年4月中央卫生部批准改称为广西医学院。1954年7月由桂林迁回南宁市现址至今。1996年5月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医科大学。  

附属医院介绍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卫生部“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始建于1934年,是全国建院较早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医院占地面积238亩,由东院、西院两院区组成,是广西历史悠久、专科配备最齐全、医疗设备最先进、技术力量最雄厚、规模最大的省级综合性医院,是广西医疗、医学研究、临床医学教育和医疗保健的中心,年门诊量160万人次,住院病人5.2万余人次,年手术2.8万台次。服务范围辐射广西省内外乃至东南亚、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并承担中央首长、外国元首及外宾等来广西视察、访问的医疗保健任务。

医院现有在岗职工228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7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15人,博士生导师33人、硕士生导师210人,在职职工中有博士138人,硕士35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人。自治区突出贡献科技人员10人,自治区优秀专家10人,广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次人选8人,中华医学会全国委员15人,广西医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88人。150多人留学美国、欧盟、日本等30多个国家。

医院有临床医疗、医技专科76个,医学中心和研究所10个。临床教研室18个,博士培养点5个(儿科学、肿瘤学、耳鼻咽喉头颈科学、内科学、外科学),硕士点覆盖全部临床专科,其中,广西自治区级重点学科4个(儿科学、内科学、外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广西医药卫生重点学科4个(心血管科普通外科、耳鼻咽喉头颈科学、呼吸疾病研究所),广西医药卫生重点建设学科3个(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创伤骨科中心、神经病学科)。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2个。临床医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自治区级精品课程5个(内科、外科、儿科、诊断学、外总、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是广西首批人才小高地,拥有广西高校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医院在血红蛋白病研究、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术、原发性肝癌综合防治与临床研究、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异体手移植断肢再植、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系列研究、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重症肌无力、小儿脐带干细胞移植治疗地中海贫血、心脑血管介入治疗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与显著优势,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地位。

医院是国家执业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卫生部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卫生部普通外科内镜技术培训基地、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广西地区实践中心、广西全科医生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广西乡村骨干医生培训基地。是广西高级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承办全国发行的《大肠肛门病外科杂志》。

“广聚人才、科技兴院”是医院持续发展的根本。多年来,医院科研立项和取得成果的数量在广西所有高校和所有医院均名列第一,所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连续几年稳居广西各行业各单位之首。2004年以来,医院获得厅局级以上科研课4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9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68项。其中,获广西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1项、中华医学科学奖一等奖1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28项;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0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1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774篇,其中SCI论文53篇。医院在广西医疗科研领域已稳居领头羊的地位。

医院装备有世界先进的医疗设备,如PET/CT、64层、16层螺旋CT、3.0T、1.5T磁共振(MRI)、PACS/RIS、伽玛刀、直接数字化X线成像(DR)、贝克曼大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立体定向导航手术系统、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热循环式血液净化系统(人工肝)、心脏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流式细胞仪、高能聚焦超声肿瘤治疗仪、海扶刀、彩色超声仪、西门子直线加速器、双屏版DSA、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仪(LASIK)等大批高精尖医疗设备。

目前,医院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医院;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医院;坚持科学管理,建设节约型医院。医院充分发挥医疗服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预防保健的综合优势,为广大病友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努力打造成南疆医学名院!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运动会

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位于广西南宁市风景如画的青秀山下、美丽的南湖之滨,是广西目前口腔医学专业技术人员最多、专业最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首批获得全国百姓放心医院的称号。

1978年设立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198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口腔医学系,1993年5月成立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1998年9月成立广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2003年正式挂牌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口腔医院。学院有高级专任教师31人,中级专任教师2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博士8人,硕士2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人,有9人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各个学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有7名专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留学。聘请名誉院长1人、客座教授5人、高级技术顾问4人。

口腔医学院设有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以及口腔正畸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放射学、口腔预防保健及儿童病学、口腔科学等10个教学教研室(组),其中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内科学为重点学科。1985年获口腔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各二级学科均具有招收硕士研究生及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首批获得口腔医学临床硕士学位授予点学院之一。26年,已招收和培养了研究生98名,口腔专业学生739人,成为区内外口腔医学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

医院占地面积22718.4平方米,医疗、教学用房建筑面积24080.83平方米。医院设有门诊部、住院部。开设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口腔颌面部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和口腔预防及儿童牙病诊室、干部保健科、综合门诊、口腔放射科、口腔病理科、检验科等15个临床医技科室,拥有先进的口腔综合治疗椅105张,开放病床72张。

目前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厅局级科研项目27项,开展的口腔颌面部肿瘤的综合治疗、镍钛根管治疗技术、精密附着体修复技术、牙-颌面畸形综合治疗各种类型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修复、人工种植牙、器官再造、牵张成骨技术研究、游离血管吻合腓骨肌皮瓣手术均达国内先进水平。

本院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依托广西医科大学母校的无限活力和巨大能量,坚持以人为本,病人为中心,以一流的服务,先进的设备,舒适的环境,精湛的技术服务于广大患者。

学院重视发展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日本、英国、瑞典、丹麦、港、澳、台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有力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使医院不断向国际化、标准化、现代化迈进。

广西医科大学口腔人正以开拓和敬业精神,去创造更加灿烂辉辉煌的明天。  

院系介绍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前身是医学基础部,初建于1959年1月,1998年9月更名为基础医学院。2005年1月学院召开的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确定今后工作重点是:与时俱进,促进教学科研的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积极构建和谐的基础医学院。

学院现有学院办公室、教研科两个行政科室和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病理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化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物理学、寄生虫学、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公共体育教研部、实验生理科学实验室、实验技术中心(含形态学实验室)14个教研室(部),附设有应用化学研究所、人体形态学研究所、病原生物学研究室。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2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8个学科9个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自治区级重点学科2个:病理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十五”期间广西高校普通本科专业精品课程2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病理学;自治区级重点课程8门:病理学、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实验生理学、生理学、有机化学。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现有教职工200人,其中教师129人,教师中博士学位15人,在读博士生16人,博士导师6人,硕士导师35 人;专业技术人员有正高职称(教授)17人,副高职称46人,中级职称94人,初级职称22人。

学院全体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严格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院承担学校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检验等七个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七年本科生、五年本科生、外国留学生、专科生以及各类成人教育等多专业、多层次的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任务,现共开设必修课程31 门,选修课程62 门,年课时约 4.9万学时。近五年来承担教学课题80项,发表教学论文200多篇,出版各类教材70多本,获教学成果 5项。获全区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2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全国教育教学软件大赛一等奖1项。

学院历来重视科研工作,特别是近五年来科研设备与研究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取得丰硕成果。2000—2005年共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 项,省(部)级项目27 项,厅(局)级项目7项,校级科研项目33 项,横向课题:22项,科研经费294.6 多万元;教职工公开发表第一作者论文共500多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 4项。 学院十分重视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日本、德国、美国、英国、丹麦、斯洛文尼亚、法国、瑞典等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  

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学校位于广西医科大学校园西侧、南宁市双拥路南湖公园旁,有着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护理学院是1999年3月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在广西医科大学附设护士学校的基础上成立的,亦为广西首家护理学院。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护士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学院师资来源于本院的教师及大学各教研室、附院专家。学校除了本身的办学条件外,还能直接享用医科大学的教学设备、运动场地及图书馆;并以全区一流的“三级甲等”医院—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及自治区人民医院为临床教学和实习的主要基地。

学院1998年开始招收护理大专生,2000年开始招收本护生。目前学院在校本科护理学生124人,尚有普通护理大专生、高职护理学生及中专学生。

学校以“严谨、团结、进取、奉献”为校训,为广西各医院培养了大批护理骨干。部分在区外及国外工作的毕业生也深得所在医院的赞赏。  

广西医科大学大学外语部

广西医科大学大学外语部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仅有教师3名。在学校的大力扶持下,经过近5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学校最大的公共课程学科,有在职教职工27人,其中23名教师,3名实验技术师,1名技术工人。教师队伍中有高级职称7人(教授2人,副教授5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5人。现任课教师中有14人具研究生以上学历。此外,大外部还常年聘有4-5名外籍教师担任各个层次的英语听力和口语课程。

大学外语部认真执行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使用教育部推荐的优秀教材,严格按照学校教学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来实施教学工作和行政管理。大外部每年承担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专科生和新高职和教师全英、双语师资培训等多层次教学工作,平均年授课量多达15000多个学时。

学校党委、行政非常重视大学英语教学,在过去的7年中投入设备经费超过320万元。现在大学外语部拥有语言实验室12间,672个座位。其中12套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是广西高校中最先进,功能最强大的语言实验室。此外,大外部还装备有4套英语调频广播设备,1套广播录音设备,29台计算机以及其他辅助办公设备。其他教学设备和资料也在日趋完善。1998年外语电教实验室顺利通过广西高校系统的实验室评估;2002年通过了教育部全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成绩良好;2003年通过了广西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工作评估,成绩优秀。

大学外语部教学质量多年来在广西一直名列前茅, 从1987年获全区英语统考第一名以来,广西医科大学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上一直排在全区高校的前茅。此外,我校学生还多次在全国、全区各类英语竞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优异成绩。1990年以来,大学外语部教师共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5项,发表各种论文近百篇,出版各种书籍、教材共50多本/套。其中,《广西涉外法规规章政策汇编》(汉英对照,6卷,5454页,共约550万中字、词)是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的翻译、编写项目,2005年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为我校有史以来编、译级别最高,最丰厚的书著。由2005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希望英语》教材成为教育部推荐教材,广西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人文社科部

人文社科部的前身是社会科学科,马列主义教研组,1979年更名为马列主义教研室,隶属于校基础部。1992年改制为人文社科部,直属于校党委领导,现为部系级建制单位。人文社科部下设:中国政治理论教研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大学语文教研组、艺术教研室、政治经济学教研组、资料室、广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医学研究中心、广西医科大学妇研中心,广西医学伦理学学会挂靠我部。

人文社科部担负着全校各院系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硕连读生、本科生、专科生、成人教育等多层次、多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部分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的交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挂靠公共卫生学院招收医学哲学、卫生经济学和医学伦理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必修课:《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自然辩证法》、《卫生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医学伦理学》、《形势与政策》等;选修课:《性学》、《公民礼仪学》、《古今文学、艺术鉴赏及收藏介绍》、《艺术欣赏》、《中国书法》、《医学性别学》、《逻辑与思维技巧》等。 科研主要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医学伦理学、医学与哲学、医学与法学、卫生经济政策评价、医患沟通学、医学与社会、医学美学、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研究等。近几年参加和完成了多项省级科研课题,发表了150多篇论文。  

科研获奖情况

蔡建章主编、秦桂秀参与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书,于2000年7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获2003年全区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李小萍参与编写的于2004年8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获2005年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4年蔡建章撰写的论文《我国艾滋病流行特点、原因及对策》获第八次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年王前强撰写的论文《公立医院产权的性质及其现实状态》获第九次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教材编写情况

秦桂秀老师参与编写了于2004年7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李小萍参与编写了于2004年8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吴伟强参与编写于2004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蔡建章主编,李小萍、秦桂秀副主编,编写的《医学伦理学》于2005年8月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广西区教育厅公布的“十五”期间第一批广西高等学校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办学条件

校园总占地面积约713341平方米,生均77.00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08972平方米,生均22.56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77766平方米,生均8.39平方米。运动

场馆及体育设施完备,生均运动场面积6.58平方米。建设有一批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实验室和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其中有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校园网“千兆(1Gbps)为主干,百兆到桌面”,形成了完善的校园信息化服务体系;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料总量99.16万册,生均图书80.22册,电子数据库18个(内含电子图书86.31万册)。我校有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肿瘤医学院、口腔医学院等19个级学院(其中非直属7个),人文社科部等3个教学部,10所附属医院(其中非直属7所),其中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3所直属附属医院分别是广西规模最大的“三甲”综合医院、专科医院,都是“百姓放心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是全国“百佳医院”。  

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成就

经国务院批准,该校于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1984年分别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第一批硕士学位和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也是广西高校第一个博士点。2001年获准设立广西高校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基础医学、药学、临床医学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肿瘤学、耳鼻咽喉科学、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9个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医学工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4 个一级学科和39个级学科硕士点。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10个。有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药学、护理学、医学检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7个本科专业,于2000年获准设置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是广西第一个获得长学制办学资格的高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优质专业3个;有省级精品课程17门、重点课程21门。  

师资力量

该校现有专任教师834人,其中正高职称204人、副高职称284人,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8.51%;拥有博士225人、硕士406人,博士、硕士学位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5.66%;博士生导师86人、硕士生导师405人。生师比为13.18:1,医学门类生师比达到7.72: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8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18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人,获省级劳动模范和优秀专家、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52人次,还有一批优秀人才被选为国家级和省级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等人才工程重点培养对象。  

教学改革成就

该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中心地位不断加强。2004年以来,承担教改课题499项;近二届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主编、参编教材109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49部、主编教材14部;获省级优秀教材奖15项;获省级以上多媒体课件奖40项,其中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2004~2007年,我校毕业生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执业医师)通过率分别高出当年全国平均水平9.35 %、8.30 %、14.04 %、14.46%。  

科学工作成就

我校注重把科研作为促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以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重要奖项的基础上,继续发挥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蛇毒、儿科血红蛋白病等研究所(室)的作用,加强广西医学科学实验中心和广西实验动物中心建设,整合学科、科研和人才资源,科研实力不断增强。五年来,获省部级以上项目110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项;获广西科技进步奖91项,其中“广西常见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申报专利30项;在中文核心期刊和外文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755篇,其中,SCI收录刊物发表62篇;我校教师主编、副主编、参编专著共30部。博士研究生论文《白细胞介素-5在支气管哮喘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被评为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实现了广西高校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零”的突破。呼吸疾病研究创新团队、广西高发疾病研究创新团队和组织器官修复与重建创新团队荣获“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建设创新团队”。我校主办有《广西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卫生部主管)以及《结直肠肛门病外科杂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专业期刊)3种学术期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广西医科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医药卫生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多次荣获国家和广西优秀期刊称号。  

国际合作与交流

该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丹麦、瑞典、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越南、泰国 ,老挝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新加坡等54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所、医院等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出国讲学、进修、攻读学位及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同时也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交流与科研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师生的创造能力、科研能力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在74年的办学历史中,该校继承和发扬“造就本省人才,为本省之用”的办学传统,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和开拓创新,已由单一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院发展成为以医学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医科大学,成为广西高等医学教育、医学研究、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的中心。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该校师生正以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财政部(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以教学为中心,视质量为生命,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大力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向着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目标不断迈进!  

校园主页

http://www.gx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