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窦性心律失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律失常(sinus arrhythmia)指窦房结发生的激动不匀齐,使心率呈现时快时慢的现象,脉搏在吸气时加速而在呼气时减慢,快慢相差>0.12s,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生理现象。此现象在心动过缓时较多见,但在发热、运动或服阿托品之后,就会消失。少数病例心律失常较明显,可疑为第二度房室传导阻滞过早搏动,应做心电图以鉴别。游走心律在儿科多见,为窦房结起搏点在窦房结内或窦房结与房室结之间游走不定,P波形态及P-R间期呈周期性改变,常伴有窦性心律失常。其临床意义同窦性心律失常。

目录

  1.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病因
  2.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症状
  3.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诊断
    1.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检查化验
    2.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
  4.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
  5.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1.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西医治疗
  6. 参看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窦性心律失常多见于健康小儿,其中3岁以后儿童多见,婴幼儿少见,常在心率慢或睡眠中出现,而当心率增快时或运动、清醒时心律可变整齐。药物如洋地黄吗啡、β受体阻滞药可致心律失常。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儿。

(二)发病机制心律失常的分类及产生机制:心律失常按其发生原因主要可分为三大类:

1.激动形成失常 可分为两类:窦性心律失常及异位心律。窦性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失常、游走心律及窦性静止。异位心律指激动发自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如窦房结自律性降低或激动传导受阻,次级起搏点发出激动,防止心脏停搏,称为被动异位心律,发生1~2次者称逸搏,3次以上者为逸搏心律。如次级起搏点的自律性增高,发出激动的频率超过窦房结的频率,抢先一步在窦房结之前发出激动,称为主动性异位心律,发生1~2次者称为过早搏动,连续3次以上者称心动过速,其频率更快而有规律者称扑动,更迅速而无规律者称颤动。异位心律根据起搏点的不同,可分为房性、交界性及室性。

2.激动传导失常 由于生理不应期所引起的传导失常称为干扰,最常发生在房室交界区,如果连续多次激动都在房室交界区发生干扰称为干扰性房室分离病理传导阻滞可发生在窦房结与心房之间、心房内、交界区及心室内,分别称为窦房传导阻滞房内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当激动通过房室旁路使部分心室先激动,称为预激综合征,此属于传导途径异常。

3.激动形成和传导失常并存 如并行心律,异位心律伴外传阻滞等。小儿心律失常中以窦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其中以窦性心动过速居首位,其次为窦性心律失常,仅此两项占心律失常心电图的78.6%,两者多数为生理现象。北京儿童医院心电图室1969~1974年检出心律失常1039份共有各种心律失常1196例(不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及窦性心律失常),比较各种心律失常发病的百分比,可见过早搏动(期前收缩)的发病最高,其中室性最多,房室传导阻滞次之,以一度见。小儿心律失常发病数与成人不同之处,主要是心房颤动较成人显著减少,只占0.6%,而成人心房颤动仅次于室性期前收缩,居第2位。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症状

窦性心律失常一般不伴临床症状,常于听诊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窦性心律失常可与呼吸的周期有关,吸气时加快,呼气时减慢。窦性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 根据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结果,排除器质性心脏病和其他病因后确诊。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诊断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检查化验

常规检查无异常。 常规做胸片和超声心电图检查。心电图特点:

1.呼吸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P波。

(2)心律失常与呼吸有关,呼气时减慢,吸气时加快,屏气时心律转为规则。

(3)同一导联上,P-P间距相差0.12s以上。

2.非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

(1)表现与呼吸性窦性心律失常基本相同。

(2)心律失常与呼吸周期无关。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

1.窦性阻滞及窦性静止

(1)P-P间期改变均系突然发生,而窦性心律失常无规律。

(2)窦房阻滞的长P-P间期为基本窦性节律间隔的简单倍数(二度Ⅱ型)。

(3)或P-P间期进行性缩短,出现文氏现象(二度Ⅰ型)。

2.房性期前收缩

(1)房性期前收缩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

(2)基本心律可匀齐,期前收缩时提前,其多伴有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并发症

窦性心律失常是常见的生理现象,一般无并发症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应注意某些如洋地黄吗啡、β受体阻滞药可致心律失常,也可见于器质性心脏病,应积极预防各种心脏疾病

小儿窦性心律失常的西医治疗

(一)治疗

1.窦性心律失常不需治疗。

2.有原发病者则对症治疗。

( 二)预后良好。

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