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受者对供者组织器官产生的排斥反应。受者体内致敏免疫效应细胞和Ab对移植物进行攻击,结果导致移植物被排斥。此为宿主抗移植物反应。  

1. 超急性排斥反应

器官移植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发生的排斥反应称为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其产生原因是受者体内预先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型抗原(如HLA抗原、ABO血型抗原血小板抗原等)的抗体,如:①供、受者间ABO血型不相容; ②受者血液中含有抗供者白细胞,血小板的抗体; ③非免疫因素:如移植物缺血时间过长,灌流冲洗不彻底等。在移植术后,这些抗体与移植物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导致移植物的血管凝血血栓形成。反复多次输血、多次妊娠、长期血液透析或有同种异基因移植史的个体体内易存在抗供者同种异基因抗原的抗体。

机制:主要由抗MHC-I类分子的Ab或ABO血型Ab所引起的  

2.急性排斥反应

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最常见,多发生于移植术后数天至2周左右,三个月后反应强度逐渐减弱。除同卵双生者间或同胞兄弟姐妹中两个HLA单倍型完全相同者间的移植,此反应难以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剂,可缓解。

CD4+T细胞介导的针对移植物的迟发型超敏反应炎症和CD8+T细胞介导的对移植物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是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主要原因。急性排斥反应病理特征表现为实质性细胞坏死并伴有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3.慢性排斥反应

慢性排斥反应(chronic rejection)可发生于移植后数月、甚至数年,是影响移植器官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其病变特征是组织结构损伤、纤维增生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导致移植器官功能进行性丧失。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1)免疫学机制 反复发作的急性排斥反应可能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组织损伤的重要原因。

(2)非免疫学机制 多种非免疫学因素参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