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形成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反向形成

人有时心中讨厌或憎恨一个人,但在表面上却又对此人十分热情和关心;有时心里喜欢一个人,表面上却异常冷淡。无意识的冲动在意识层面上向相反方向发展,人的外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在心理学上称为反向形成或反向作用、反向行为、矫枉过正,是心理防御机制之一。反向形成的心理基础,是由于内心汹涌澎湃的感情或冲动难以被他人所接受,为了抑制它而形成与其相反的感情或行为。

反向形成在人生早期有比较常见的典型例子。如弟弟或妹妹出生时,较大的孩子对婴儿夺走了母亲这一事情感到不满或委屈,继而憎恨婴儿,但在表面上显得很喜欢婴儿。这是因为表现出憎恨婴儿的行为会招致母亲的指责,而表现出喜欢婴儿则会成为好哥哥、好姐姐,能被母亲所承认,得到表扬。这种反向形成在本质上源于道德感或良心等超我的影响。

再如,自卑感过重的人有时会表现出自大和不可一世的样子,这是由于不想让别人看出自己很差,自己也不能容忍自己,想在意识上克服弱点,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人格学派认为,行为与心理无论正向或是反向,都具有其必然性,即遗传特征与人格运行的综合必然。讨论“反向”没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更应该关注的是形成的充分条件,无论是正向或反向。

简单地说,产生反向的原因是欺骗,产生欺骗的原因是欺骗获利的经验,产生欺骗获利经验的原因是内在人格遗传及外在怂恿推动(例如幼年时家长的言过其实的不恰当称赞),怂恿推动的原因是环境的不诚实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