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地理学
动物地理学是研究动物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学科,它是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动物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动物地理学发展简史
人类很早就对动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考察和记载。公元前11至前6世纪的《诗经》中已经记载有100多种动物的分布。公元前6世纪《考工记》中第一次提出了中国动物南北分布的界线。公元前5~前3世纪的《尚书.禹贡》篇中也有对中国经济动物的记载。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动物志》记述有500多种动物的分布。公元初古罗马普林尼(老)的《自然历史志》、16世纪末中国明朝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等,都记述有各类动物的分布。
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随着林奈《自然系统》的问世,标志着系统的动物分类学建立了,科学的动物地理学开始出现。在欧洲,出现了专门叙述动物分布的著作,主要有:《哺乳动物分布》、《昆虫区系》、《俄罗斯-亚洲动物区系》、《鸟类分布及决定其分布的自然环境》等。
自19世纪中至末期,动物地理学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下发展,《物种起源》第一次用进化论观点阐述了动物的分布及其成因。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英国进化论者华莱士,系统地探讨了动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对斯克莱特所划分的世界陆栖动物的分布区进行了补充修正,成为现代陆栖动物地理区划的基础。他于1860年提出的华莱士线,近几十年引起了板块学说支持者的重视;他的名著《动物的地理分布》是历史动物地理学的最重要文献;他创立了物种的产生和变化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关联而一致的理论,被推崇为动物地理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至今。由于生态学的发展,对动物分布的探讨逐步转向对生态因素的分析、动物群的结构特点以及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逐步形成生态动物地理学。较有影响的著作有黑塞的《生态动物地理学》。此阶段海洋动物地理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代表著作有:瑞典埃克曼的《海洋动物地理学》,美国布里格斯的《海洋动物地理学》。
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全国自然区划工作的推动,动物地理区划研究首先得到发展,一些学者对陆栖脊椎动物、海洋动物和昆虫区划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初步奠定了中国动物地理研究的基础。
动物地理学的基本内容
动物地理学主要研究各自然带及景观中的动物群组成与结构特征;动物分布图的编制;进行动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依据系统的动物分布资料,分析动物分布与自然环境演变(历史、现代)的关系;探索各动物区系的特征及形成;以历史或生态的观点进行动物地理区的划分等等。
地理动物学主要有两大分支:历史动物地理学和生态动物地理学。前者着重研究不同动物分布区的形成及其变迁,探讨各地动物在系统演化上的关系及其相似性,进行动物地理区的划分。后者着重研究动物分布、扩展的生态因素,探讨动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区域分化,进行动物生态地理群的划分。
动物地理学在地理学中属于部门自然地理学,在动物学中属于动物分布学范畴。它与地理学各科,如综合自然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古地理学等有关,又与动物学各科,如动物分类学,动物生态学及古生物学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