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病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郁病

概念: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积、滞、结等含义。郁病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根据郁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等。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当这些疾病出现郁病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沿革:《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病的脏躁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元代《丹溪心法六郁》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自明代之后,已逐渐把情志之郁作为郁病的主要内容。如《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景岳全书.郁证》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治。《临证指南医案.郁》所载的病例,均属情志之郁,治则涉及疏肝理气、苦辛通降、乎肝熄风清心泻火健脾和胃、活血通络、化痰涤饮、益气养阴等法,用药清新灵活,颇多启发,并且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综上可知,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在内。狭义的郁,即单指情志不舒为病因的郁。明代以后的医籍中记载的郁病,多单指情志之郁而言。

证侯特征: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共证。

病因病机

1、愤懑郁怒,肝气郁结

情志因素—伤肝-气机不畅 肝气郁结—气郁——郁病。

影响血——血郁——郁病。

久而化火,肝火上炎—火郁—郁病。

津液不畅,聚而生痰—痰郁—郁病。

2、忧愁思虑,脾失健运

脾气郁结—运化失常—不消水谷{食郁、痰郁—心脾两虚

3、情志过极,心失所养:

郁闷心情紧张久之—伤心神 心阴亏虚——郁证。

心火亢盛——郁证。

3、痰气郁结

主证: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

腻,脉弦滑

治则: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

4、心神惑乱:

主证:多疑易惊,手舞足蹈,笑骂不休,舌淡脉弦

治则: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

5、心脾两虚:

主证:头晕神疲,心悸,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则: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方药:归脾汤

6、心阴亏虚:

主证: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

脉细数

治则:滋阴养血,补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

7、肝阴亏虚:

主证:眩晕耳鸣,视物不清,头痛,面红耳赤,

舌干红,脉弦细或数。

治则:滋养阴精,补益肝肾

方药:滋水清肝六味——滋阴。

丹栀逍遥散——疏肝调理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