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 导航, 搜索
蝎子

俗称蝎子,也称全蝎全虫,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有镇痉、止痛、解毒等功能。属野生爬虫类,常寄居山坡,墙缝,土穴等潮湿阴凉处在世界各地蝎的种类及分布很多,也具有不同的形态学,生物学特征,因而具有不同的经济价值。蝎主要分布于除寒带以外的世界大部分地区,在我国南北各地广为分布。

蛛形纲(Arachnida)蝎目(Scorpionida)1,400种蛛形动物的统称,特征为体细长,尾部为环节形,末端有一毒刺

蝎体长13∼175公釐(0.5∼7吋)。有6对附肢。第一对附肢(螯肢)小,用以撕开猎物。第二对附肢(须肢)较大,末端两节坚强,呈钳状,水平地伸向前方,用作感觉器官及用以攫住猎物。后四对为步足,末端呈钳状。

蝎为夜行性,主要以昆虫及蜘蛛为食,用形大、强而有力的脚须攫住猎物,将其撕碎,并吸其汁液,遇大型的猎物则通常先用尾刺蜇刺之,注入毒液使之麻痹,然后把它吃掉。

交配时,雌体及雄体均跳「求偶舞」,这有双重目的︰雄蝎需寻求平地以排出精包,还要将雌蝎引到精包上方以便接受精包,雌蝎接受精包后雄蝎常为雌蝎所吞食。受精卵在雌蝎体内发育,生出后即附在雌蝎背上,停留约12日。

蝎子

蝎毒至少有2种。一种为血液毒,可致轻度至重度局部反应,如水肿、变色和疼痛。另一种为危险的神经毒,可致严重的局部或系统性后果,如惊厥瘫痪、心率紊乱及死亡。大多数蝎遇其他动物时宁可退避而不攻击,而且不会主动螫人,除非受到骚扰。

蝎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蝎目动物。全世界范围内蝎目中共分科,70属,共600余种,我国共有11种,其中包括最为常见的东亚钳蝎。

东亚钳蝎,也就是马氏钳蝎,属蝎目钳蝎科,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常整体入药,所以又称之为全蝎,通常人们所说的蝎子,也往往指东亚钳蝎。蝎性喜温,喜湿,常在温暖多雨的气候带广泛分布。从世界范围来看,除了北极,南极及其它寒带地区没见有蝎分布的报道外,在大部地区,均有各种蝎目动物发现,许多地方常大量分布,甚至泛滥成灾。

在我国,蝎的分布也很广。据有关考察研究表明我国的11种蝎,主要分布在北纬32~42°之间的华北,东北及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也就是雨水相对较多,气候相对暖湿的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地区,而在水分较少的西北内陆则分布较少。

蝎子

对于东亚钳蝎,其自然分布多集中在东北,华北一带,长江以南地区则相对较少。近年来,在华南及华中地区,西南地区等均有分布报道,但主要还是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如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自治区,在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也有大量分布。

蝎是肉食性的节肢动物,与蜘蛛是亲戚,但它的形态不像蜘蛛。蝎浑身全副武装,周身披着壳质的铠甲,在不分节的头胸部,有起瞭望作用的单眼和复眼以及六对行动灵活的附肢。第一对钳状附肢叫螯肢,第二对是巨大的螯足叫脚须。当双螯举起时,好像强有力的铁掌,是捕捉猎物的工具。其余四对是用来奔跑的步足。蝎的腹部较长,分布明显,前腹七节、较阔,后腹五节、较窄,末端有一球体,内藏毒液,突起部分形成尾刺,高高举起,活像一把战刀。

蝎昼伏夜出,在夜里全副武装,耀武扬威。一旦遇到猎物,立即用脚须钳住,尾巴钩转,用尾刺注射一针,将猎物毒死。它依靠一对大螯和一个尾刺,捕食蜘蛛或昆虫等,耍尽威风 。

蝎种类较多,分布在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地的毒蝎能致人死命。蝎不仅对猎物凶猛,而且对“亲人”也很残忍。交配前,雌雄蝎脚须相钳,交臂跳舞,可持续数小时之久。然而,一旦雄蝎完成授精作用,雌蝎就凶相毕露,一口咬死雄蝎作为食物。有趣的是蝎对后代却倍加爱护。蝎是卵胚的,产下的小蝎往往攀登在母蝎背上,逍遥自乐。母蝎负子而行,极尽保护职责,直到幼蝎成长能独立谋生。

螫刺通常仅引起局部疼痛和轻微肿胀淋巴管炎和区域性淋巴结肿,伤口周围皮肤温度上升和触痛。毒液可立即引起疼痛和受累部位的麻木和刺麻感,但通常无肿胀。儿童可出现紧张不安和头,颈,眼异常而胡乱地晃动,成人主要表现为心动过速高血压呼吸加快,体弱无力运动障碍。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生呼吸困难并常并发流涎过多。褐尾蝎螫刺6岁以下儿童和高血压患者可致死。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