蚋
中医宝典 > 蚋
蚋(black fly),双翅目蚋科(Simuliidae)昆虫。成虫形似蝇而小,黑色,俗称“黑蝇”。因背驼,又称“挖背”。全世界已知1270余种,主要分布于北温带及亚北极地区,中国已有百余种。雌蚋叮人吸血,造成骚扰,有些种类传播盘尾丝虫病。
成虫体长约2~5mm,翅大,足短。雌蚋两复眼分离,雄蚋两复眼几乎相接。口器刺吸式。中胸发达,背面隆起如驼背。
发育过程为完全变态,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时期。卵、幼虫和蛹在水中发育,成虫在空中生活。完成生活史需3~5周到5~6个月,主要取决于水温。卵产于清洁流水中的水草、落叶、树枝或石块上,成堆或排列成鳞片状。每一雌虫平均产卵150~500粒,最多达800粒。幼虫借助其涎腺分泌的细丝粘着于栖附处,以免被急流冲走,以水中微生物为食,多次蜕皮后结茧化蛹。初羽化的成虫栖于孳生地附近的草丛和灌木丛里,不久,雌蚋开始吸血,多数吸家畜血,也吸人和其他哺乳类动物及鸟类的血。其口器不适于深刺,故叮刺吸血过程中亦吮食组织液。吸血后卵巢内的卵方成熟。通常白昼吸血,且在日出和日落前后出现 2个刺叮高峰。多数种类的雌性成虫亦吸植物汁液,雄蚋则仅吸食植物汁液。蚋每年繁殖的代数视种类和水温度而异,有的一、两代,也有的至五、六代。以卵或幼虫在水下或冰下越冬。人被蚋刺叮后1分钟始感疼痛,局部红肿发痒,甚至发炎、溃烂,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在拉丁美洲、非洲,某些蚋如恶蚋、蟹蚋、淡黄蚋、金蚋可传播盘尾丝虫病。巴西的亚马孙蚋传播欧氏丝虫。
加强个人防护,如涂擦避蚊胺等驱避药可防蚋的叮咬。敌敌畏和苏云金杆菌血清型H-14制剂等喷洒溪流、泉水或草丛林木可消灭蚋的幼虫和成虫。在西非和加拿大用以索虫科线虫和微孢子虫进行杀灭蚋幼虫的研究,已获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