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虎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艾虎
艾虎

艾虎是鼬科鼬属的小型毛皮动物,中文标准名称艾鼬,体形象黄鼬,身长30-45cm,尾长11-20cm。吻部钝,颈稍粗,足短。前肢间毛短,背中部毛最长,略为拱曲形。尾毛稍蓬松。体侧淡棕色。栖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灌丛及村庄附近。喜近栖生活,洞居,黄昏和夜间活动。主要以鼠型啮齿动物为食;艾虎是用艾做成的虎。旧风俗端午节佩戴艾虎,认为可以辟邪除秽,流行于中原和中国江南地区;艾虎是文学作品《小五义》中的人物。

目录

  1. 外形特征
  2. 分布范围
  3. 生活习性
  4. 生长繁殖
  5. 亚种分布
  6. 经济价值
  7. 文化意义
    1. 避邪饰物
  8. 养殖管理
  9. 疾病防治

外形特征

艾虎(图2)

艾虎是小型毛皮动物。鼬科鼬属。又称艾鼬。人工饲养的主要指欧洲艾虎,上唇、鼻周和下唇为白色,眼周和两眼之间呈棕黑色。被毛暗褐至浅黄褐色,绒毛米黄色。体重可达2千克,体长40~45厘米,尾长12~16厘米。颈部较长且粗,尾较短不及体长的l/2。体背面呈浅黄褐色;颈与前背混杂稀疏的黑尖毛,后背及腰部毛尖转为黑色;喉、胸部向后沿腹中线到鼠蹬部均为黑褐色,腹中线两侧乳黄色;四肢、尾部为黑色。  

分布范围

艾虎(图3)

分布于欧洲大部、亚洲的西伯利亚南部、蒙古、克什米尔地区和中国吉林, 辽宁, 内蒙古, 河北, 山西, 陕西, 青海, 新疆, 四川, 西藏, 江苏。  

生活习性

艾虎(图4)

栖息地海拔高度为4000m以下。常活动于高原的开阔山地、草原、森林草原、高寒草甸灌丛地带。营独栖生活,栖息于荒山草原的自然洞穴中,昼伏夜出,多夜间活动。视觉听觉敏锐,行动敏捷。性凶猛,能攀缘,也会游泳。肛门腺能放出恶臭。食物以小型哺乳动物鼠类、鼠兔、旱獭为主,亦捕食鱼、蛙和地面营巢的鸟类及鸟卵,还食浆果、坚果等。常侵占喜马拉雅旱獭或其他动物的洞穴为巢。  

生长繁殖

艾虎(图5)

艾虎2-3月发情交配,怀孕期为5-8周,4月中旬至5月产仔。一年繁殖两窝。每胎平均5~8只,16~20周龄时达成年艾虎的体型和体重。人工饲养以动物性饲料为主,繁殖期适当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艾虎怕热,夏季要注意防暑,一般冬季取皮。  

亚种分布

(5种)

艾虎(图6)

1.艾鼬赤峰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admirata),Pocock于1936年命名。分布于在中国大陆河北、辽宁、内蒙古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内蒙古赤峰。

2.艾鼬东北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dauricus),Stroganov于1958年命名。分布于贝加尔湖(东南部)以及中国大陆的吉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贝加尔湖附近,斯摩棱斯克的尼塔地区。

3.艾鼬西藏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larvatus),Hodgson于1849年命名。分布于克什米尔地区以及中国大陆的西藏、青海、四川等地,主要生活于4300米左右的高山草甸和草甸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锡金北部。

4.艾鼬北疆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michnoi),Kastsxhenko于1910年命名。分布于外贝加尔湖的南部和西部、蒙古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外贝加尔湖特洛什可沙夫斯克。

5.艾鼬静宁亚种(Mustela eversmanni tiarata),Hollister于1913年命名。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江苏、陕西、青海、贵州、山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甘肃省兰州东部静宁。  

经济价值

艾虎(图7)

艾虎是啮齿动物的天敌,在日常活动中能捕食大量的鼠类,因此对控制林、牧、农业的鼠害,调节鼠类数量有很大作用。艾虎毛皮绒丰、毛厚,质地良好,是名贵的出口袭皮之一。在藏医中,艾虎的肉、脑均可入药。艾虎毛皮年产量极少,其原因是藏族人民无利用艾虎皮的习惯。人工养殖无疑对艾虎动物野生资源是一种间接保护。

药用

【药 名】艾虎

【来 源】为鼬科动物艾虎的肉。

【功 效】镇惊安神

【主 治】用于惊风癫痫,发作无时,发时抽搐昏扑,口吐白沫,或喜笑无常、癫倒错乱等证。

性味归经】甘、微苦,平。入心、肝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0-50克。

【别 名】地狗、两头乌、臭狗子(《中国药用动物志》)

【动植物资源分布】地理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河北、山西、甘肃、四川、新疆、西藏等地。

【拉丁名】原动物艾虎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生药材鉴定】: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  

文化意义

避邪饰物

艾虎,传统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

艾虎娃

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除佩饰艾虎以外,端午节还有用雄黄为小儿在额头画“王”的风习,其意也在于借虎辟邪。

五月端五的上午,要在房门特别是有新生儿的房门上挂“艾虎”。“艾虎”用两个空鸡蛋壳粘在一起,蛋壳上粘些毛发,画成虎形,用线系着,下边再系一串用彩纸剪成的“五毒”形象,象征五毒踩在虎的脚下;或用一个独头蒜系以彩色线,下挂一串“五毒”,叫“蒜艾虎”;或用刚收割的新麦秸编成古代武士用的六角金瓜形,下垂七缕彩穗,叫“麦秸艾虎”。这些艾虎挂在房门上,既是节日点缀,又能辟邪。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  

养殖管理

艾虎养艾虎的设备力求经济适用。艾虎棚不建四壁,仅有主柱和棚顶,用瓦或草盖顶。棚檐高度4-16米,棚顶高度宜2.6-3.5米。要求夏季能遮住直射阳光,冬季能使棚的两侧光照均匀。艾虎笼和小室规格较多,制作要求以不影响水貂生长发育、繁殖和正常活动,又便于饲养人员操作为原则。笼底可用14号铁丝,其余用16号铁丝,网眼为33厘米。四周也可用网眼废铁皮编成。

艾虎(图8)

艾虎棚宜设置在安静、高爽、向阳、通风、干燥、易于排水的地方,要与家畜、家禽饲养场所保持一定距离,防止疾病传染。

艾虎的饲料主要是:鱼类、肉类、动物内脏和禽、蛋、蚕蛹等动物性饲料,占总饲料的60—70%。新鲜的鱼肉要洗净,冷冻的鱼肉要化冻,腌制的鱼肉要去咸,不够新鲜的鱼肉要煮熟后再饲喂。

还有谷物饲料如麦类、玉米、豆类,占25—35%;果蔬饲料如瓜类、蔬菜类,占5%;精补饲料如牛奶、鱼肝油维生素等少量。果蔬要去根、去烂、洗净。不要喂有毒食物。

一般日喂两次,即早饲和晚饲。艾虎有夜间采食习性,所以晚间量要适当增多,对怀孕母艾虎和产仔泌乳母艾虎,要增加午饲饮硕*兽能够及为复体况,提前发情配种,参加第二批繁殖。严防仔兽落地。出生一周左右的仔兽,喜欢爬出窝外,母兽对此常熟视无睹,不理不采。故应用木板垫于笼底网上,防止仔兽落地。及时补食与出窝。当仔兽出生20日以后应及时进行补食,以促进个体发育,提高成活率。进入35—40日龄的仔兽,如个体发育良好,能独立采食,即可断乳分窝。对发育匀称良了的仔兽,可以分窝。发育不均、个体大小不一的,可将体大、发育好的先断乳分出,发育落后的后分窝。也可将差的2、3窝仔兽合并到一起,交给母性强、乳汁好而无哺育任务的母兽代养,待仔兽发育好后再分出。  

疾病防治

(1)乳房炎:艾虎多胎高产,易发乳房炎。临床使用青霉素注射,配合0.1%雷夫奴儿热敷,治愈率可达100%。

艾虎(图9)

(2)戌瘟热病:病初采食量减少或想吃而不进食,有喷嚏咳嗽、流沸等症状体温高达41℃左右,2-3天后完全拒食。发生此疫精应立即向兽医报告,迅速诊断,实行封锁隔离。笼箱用3%氢氧化钠热溶液浸泡3分钟或火焰消毒;食具用3%福尔马林溶液浸泡5分钟后清水冲洗;水泥地面用3-5%克辽林,泥地用20%漂白粉溶液喷洒;病兽在隔离条件下进行试验性对症治疗。耐过之病兽于当年取皮时淘太。

(3)中耳炎:一般发生在秋、冬、春三季。此病无论大小艾虎均有发生,若不及时治疗将会直接危害艾虎的生命。治疗时用滴耳油(天津东风制药厂生产)滴耳,每日—3次,每次—4滴,连用三日后,即可控制耳内黄色渗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