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元变性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神经元变性

神经元变性(degeneration of neuron),发生于神经元的变性,形式及原因多样。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主要细胞成分,由细胞体及细胞突起(即轴突树突)构成。神经元变性胞体肿胀水肿或胞体皱缩、核固缩脂肪变性脂褐素沉积等一般的细胞变性表现以外,还可以见到尼斯尔氏体溶解,原发性神经元系统性变性,神经原纤维变性,各种细胞内包涵体轴索髓鞘变性等特殊性改变。
  尼氏体溶解  尼氏体神经细胞胞浆内散在的嗜碱性颗粒。由德国神经病理学家 F .尼斯尔于1894年发现,故名。电镜显示尼氏体由密集的粗面内质网核糖体构成。尼氏体溶解的原因和机制与其他实质器官的混浊肿胀相同,是细胞受损,胞浆内成分水解,损害不重时可以完全恢复,因此它是神经元的急性可逆性变性过程。又分两种类型。①周围性尼氏体溶解。几乎所有急性疾患如感染中毒等都可以引起。此时,神经元胞体肿胀,胞浆周边的尼氏体溶解消失。②中央性尼氏体溶解。表现为神经元肿胀,胞体中心的尼氏体最早溶解消失,核偏位。运动神经元的轴索受伤(如被切断)时,首先出现中央性尼氏体溶解,所以这又称为轴索反应。某些疾病(如脊髓灰质炎)时前角运动细胞也表现为中央性尼氏体溶解。
  缺氧性损伤    见于血流减少或停止、氧张力低下、持续癫痫等低氧状态或毒性因子作用时。由于糖是神经组织的主要代谢物质,低血糖时出现的神经元损伤与缺血缺氧的表现基本相同。
  最早期表现为微小空泡形成,神经元胞体体积正常或轻萎缩,核轻度皱缩,胞浆内均匀散布多少不等的直径小于 2μm的空泡。电镜见大部分空泡为肿胀的线粒体,部分为内质网或其他细胞器扩张所形成。由于早期自溶,在人的尸检材料中少见此种轻度可逆性的病变。
  损伤加重,则出现典型的神经元局部缺血性改变:神经元萎缩,胞浆嗜酸,但仍可见散在细颗粒状尼氏体。核皱缩,暗染,核仁嗜酸性。电镜显示神经元胞浆及核的电子密度增加,含有变性细胞器和残余小空泡,核糖体尚存在。变性进一步发展,胞浆尼氏体消失,呈嗜酸性、均质而无结构。核皱缩成三角形或成碎块状。电镜显示胞浆电子密度降低,仅可辨认到少数重度变性膨胀的线粒体,残余扩张的内质网和戈尔吉氏体,散在均质性致密斑块,核糖体消失,核的电子密度降低,核膜破裂。所以,局部缺血性改变是急性不可逆性病变。
  神经元缺氧性损伤的同时伴有星形胶质细胞的胞体及突起的肿胀,和反应性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肥大。
  神经元变性及死亡时可以见到吞噬细胞侵袭神经元胞体及树突的现象,这称为噬神经细胞象。坏死若为急性,如在病毒性脊髓灰质炎时,显微镜下可见脊髓前角内有成堆的侵袭细胞聚集,该处实际为已死亡消失的神经元的部位。最早期的侵袭细胞是嗜中性多形核白细胞,晚期多数为小胶质细胞或单核—吞噬细胞。噬神经细胞象见于各种脑及脊髓炎症时的灰质损伤区域。
  单纯性萎缩  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病变过程。表现为多数神经元逐渐萎缩及消失。如果某一群特殊类型的神经元或某特定区域的多数神经元进行性萎缩及死亡,而其原因不明,则称为原发性神经元变性。如大脑皮质神经元广泛变性的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氏病)和纹状体黑质神经元变性的帕金森氏病。合并于感染、中毒、慢性缺氧、癫痫、代谢障碍维生素缺乏恶性肿瘤的神经元变性则称为继发性神经元变性。
  原发性神经元变性疾病的共同特点为:①选择性累及一个系统或多个系统的神经元,有对称性受累的倾向。②疾病持续进展,但非必然致死。③临床和病理表现多样性,所以有时诊断困难。④有的疾病存在明显的遗传基础,例如某些遗传性变性疾病如脊髓小脑变性(弗里德赖希氏共济失调等)。而许多系统性变性疾病没有遗传的证据,例如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在这些系统性变性疾病中,主要的病理所见是,灶状或系统性的神经元逐渐萎缩乃至消失,同时伴有其轴索和髓鞘的破坏,引起上下行传导束的变性改变及反应性神经胶质纤维的增生。
  在原发性神经元变性,疾病往往从神经元的远端轴索变性起始,病变向心性发展,最后达到神经元胞体。例如在运动神经元变性疾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锥体束脱髓鞘开始于脊髓的锥体束,然后上行波及脑干锥体束,最后才出现大脑皮质中央前回运动区的锥体细胞和贝茨氏细胞减少。单纯性萎缩的特点为粗大的神经纤维较中等的或细小的神经纤维先受损,神经细胞最后受累。这种现象称为逆行性死亡改变,简称逆死现象。
  许多神经元变性疾病尚表现出跨神经元变性现象,或称跨突触变性,意思是丧失了外来的投射神经纤维后该神经元出现萎缩和死亡。外来的投射神经纤维丧失越多,发生跨神经元变性的可能性越大。例如失去一个眼球视网膜视神经视束)损伤后,外侧膝状体神经元即萎缩和消失。神经元变性疾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症时,苍白球神经元和丘脑下核神经元先后变性。跨神经元变性也可逆行发生,即向某些已经萎缩的神经元发出投射纤维的神性元发生变性,比如人的大脑枕叶视放射纤维或矩状裂皮质长期慢性病变后出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变性现象。
  空泡形成    神经元高度变性,胞体内大空泡形成,(可能为内质网的高度扩张与融合),终于破坏神经元。例如属于慢感染库鲁病和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综合征(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二氏病),大脑皮质及边缘系统的神经组织因大量神经元内大空泡形成及坏死,呈海绵状变性改变。
  色素萎缩    许多正常神经元的胞浆常含有脂褐素,这与心肌细胞相似,含量同样因年龄增加而增加。电镜下脂褐素是胞浆内未被溶酶体完全消化吞噬体。老年性痴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时可见脂褐素增多。
  脂肪变性  神经元胞体内出现游离脂滴,如同一般器官实质细胞的脂肪变性,是细胞内代谢紊乱的结果,对神经元损害不大,也没有核的变化,常能恢复。
  脂质沉积症  外来脂质沉积于神经元胞浆内,胞体因含大量脂质而膨胀,核被推向一边。例如先天性家属性黑蒙白痴(泰伊—萨克斯二氏病,为已糖酰胺酶缺乏致神经节糖苷代谢障碍)和尼曼-皮克二氏病(神经髓鞘磷脂酶缺乏致神经髓鞘磷脂异常堆积)以及戈谢氏病(β-葡萄糖苷酶缺乏致葡萄糖苷酯沉积)。
  神经原纤维变性  老年性痴呆患者脑组织内常见的一种特殊的神经元异常是胞浆内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嗜银染色在神经元胞体内可见黑色粗细不等、排列紊乱的变性神经元纤维,或聚集成团或交织成网。神经原纤维缠结可有类淀粉染色特性。电镜见变性的神经原纤维由成对的微丝构成,每一微丝直径10nm,两微丝间距20nm并且呈周期80nm的螺旋状缠绕。神经原纤维缠结易见于老年性痴呆的大脑海马锥体细胞,也见于脑炎后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脑干神经元、拳击运动员的脑皮质。这些变性的神经元最终消失,残留的变性神经原纤维构成另一种特殊的病理改变,即形成老年斑。典型的老年斑为一个淀粉样变微丝构成的核心,外围环绕嗜银的变性神经元残留的轴突及树突,最外层为反应性星状胶质细胞包绕。在脑外伤后遗症、帕金森氏病及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病症的脑组织中也可找见老年斑。
  颗粒空泡变性  最初发现于老年性痴呆病人的海马锥体细胞中。细胞胞浆内可见2~3个直径约 0.5μm的小空泡,空泡中心又有一个嗜苏木精小体。胞核及尼氏体被推向一边。但非痴呆老年人大脑的海马神经元中偶而也能见到这种改变。
  淡色球形体  又称嗜银性皮克氏体。皮克氏病患者的大脑皮质神经元苏木素—伊红染色后,胞浆内可见边界清楚的均匀粉染圆形小体,胞核及尼氏小体被挤至一边,这种细胞又称皮克氏细胞。电镜证实球形体由神经微管和微丝增殖聚集的团块所构成。
  卢伊氏包涵体  帕金森氏病患者的脑干黑质蓝斑色素神经元内可见嗜酸性同心圆状玻璃样小体。电镜显示该小体为蛋白质微丝及颗粒构成。
  拉福拉氏包涵体  又称拉福拉氏小体,见于拉福拉氏小体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为多糖代谢障碍,表现为肌阵挛性癫痫)患者的脑干黑质神经元胞浆内的同心圆形包涵体。中心的嗜碱性核心为微丝团块构成。
  平野氏小体  老年性痴呆患者海马锥体细胞胞体或细胞突起内可以找见苏木素—伊红染色呈粉红色的均质小体,圆形或卵圆形。电镜显示小体由平行排列的长约60~100nm的微丝构成,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其成分为肌动蛋白肌纤蛋白)。平野氏小体也见于帕金森氏病,甚至智力正常的老年人,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眼外肌肌纤维内也发现有平野小体样结构,因此认为该小体是细胞支架──肌纤蛋白丝的老化变性产物。
  病毒包涵体  神经系统病毒感染时神经元内常可找见病毒包涵体。最常见的是核内包涵体。例如脊髓灰质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时在神经元或胶质细胞的核内均可找见包涵体。狂犬病时,在海马皮质锥体细胞和小脑普尔基涅氏细胞胞浆中可找见圆或卵圆形嗜酸性包涵体,称内格里氏小体。
  树突的变性  某些脂质沉积症时可见小脑普尔基涅氏细胞的树突末端呈节段性扩张形成星状体。正常老年人皮质神经元树突因退行性变而减少。树突的病变易被忽略。
  轴索及髓鞘的变性  轴索由胞浆内发出的神经原纤维构成,多数附有髓鞘,称为有髓纤维;少数轴索如传导痛觉的神经纤维或某些交感神经纤维则无髓鞘,称为无髓纤维。神经轴索与髓鞘关系极为密切,所以致病因子常造成共同损害,且髓鞘的损害表现常较轴突为重。轴索损伤后出现全长变性,银浸润法染色表现为染色不均,多处梭形肿胀、有弯曲、结节或泡状结构形成,继而断裂,解离为颗粒状碎屑,最后完全消失。
  髓鞘营养及保护轴索,并且具有防止传导中的神经冲动向周围扩散的“绝缘”作用。髓鞘中含有大量结合的类脂质,苏木素—伊红染色呈浅红色。普通的脂肪染色如苏丹Ⅲ染色法不着色,必须用特殊的染色方法(韦尔氏染色法及卢克索尔—坚牢蓝染色法)染成黑色或蓝色才能辨认。髓鞘发生变性崩解时,脂质显现,用苏丹Ⅲ染成红色,而用上述特殊染色方法髓鞘不显黑色或蓝色。神经髓鞘变性又称髓鞘脱失。髓鞘脱失区局部神经组织疏松肿胀,早期可见小胶质细胞吞噬和清除髓鞘崩解产物;陈旧病变则髓鞘完全消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修复。
  髓鞘变性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外伤、感染、缺氧、中毒、代谢紊乱、营养缺乏过敏等,因此髓鞘变性可见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组织外伤,伤外远端神经纤维轴索变性,髓鞘脱失,即称为沃勒氏变性。慢病毒感染所致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神经系统缺氧均可引起髓鞘变性。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如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大脑半球白质内出现大片髓鞘脱失区,而神经元及轴索的病变往往较轻。继发于变态反应、病毒感染或接种疫苗后的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吉兰-巴雷二氏综合征)表现为脊髓神经前根颈丛腰丛神经和神经干的节段性脱髓鞘及炎性改变。白喉毒素及少数药物(如乙胺唺呋酮)可引起周围神经的节段性脱髓鞘。维生素B12缺乏导致脊髓后索及侧索的脱髓鞘,称亚急性联合变性
  称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一组遗传性疾病,共同特点是广泛对称性脑白质的变性及先天性髓鞘形成不良,患儿脑萎缩及脑白质严重脱髓鞘改变,伴有异常蛋白质沉淀。病因可能是某种酶的先天性缺如。
  许多癌症可合并周围神经疾病,原因不明,出现神经元及轴索变性、髓鞘脱失(见脱髓鞘疾病)。
  参考书目
 黄克维主编:《神经病理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