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醇中毒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中医宝典 > 乙醇中毒

乙醇中毒酒精中毒,是由于过量饮酒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及抑制状态。酒中的有效成分是乙醇(又称酒精),是无色、易燃、易挥发的液体,具有醇香的气味,易溶于水。各种酒类的乙醇含量各不相同,由谷类或水果发酵制成的酒类乙醇浓度较低,如啤酒为9%~11%,黄酒为15%~17%,葡萄酒为10%~25%;而由蒸馏形成的烈性酒,其浓度较高,如白酒、威士忌可达40%~60%。

饮酒后5分钟,在人体的血液中即可检测出乙醇的含量。乙醇经过胃和小肠,在0.5~3小时内可完全被人体吸收。人体吸收乙醇的速度与胃内食物、乙醇浓度、人体胃壁的情况有关。乙醇进入人体后有90%左右在肝脏代谢、分解,大部分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其余一小部分可经尿液、汗液、唾液以及呼吸道排出。乙醇的代谢过程很慢,以一个体重为70公斤的人为例计算,其每小时乙醇的氧化量只有15毫升。肝功能不会还会影响乙醇的代谢速度。被吸收后的乙醇均匀地渗入人体的各组织和内脏,且随血液中乙醇量增高而增高。  

目录

  1. 乙醇的中毒分期
  2. 慢性中毒
  3. 乙醇中毒的辨病论治
  4. 乙醇中毒的病因病理
  5. 乙醇中毒的调摄护理

乙醇的中毒分期

人体对乙醇的耐受能力,因人而异。但乙醇的中毒大致可分为三期:

一、兴奋期:身心愉快,神情外露,语言畅快、怒、悲、喜、静皆属可见,颜面潮红或苍白。

二、共济失调期:行动蹒跚、语无伦次。

三、昏睡期:颜面苍白、皮肤湿冷口唇微紫、体温下降、瞳孔散大或正常、呼吸缓慢、大小便失禁、抽搐反射消失、进而呼吸麻痹。  

慢性中毒

长期酗酒会引发心脏、胃、肝脏、肾脏、肺、脑等重要器官的病变。还可能引发癌症等。酗酒的人比普通人更容易引发神经系统疾病,平均寿命也会缩短。

一旦有人出现乙醇中毒症状,对兴奋躁动以及共济失调患者可给予一些天然解酒物,如:芹菜菠菜汁、藕汁、甘蔗汁或白菜汁加醋和白糖食用(注:浓茶并不解酒)。注意休息,避免活动,以免发生外伤。对出现昏迷者应立即将患者送到医院抢救。如今,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繁重,再加上一些应酬,尤其是中年人,还有吸烟的习惯,生活没有规律,工作过于紧张劳累,45岁以上心肌梗死脑出血的发生几率很高。故为了您和您家人的健康和幸福,劝君少饮酒!  

乙醇中毒的辨病论治

(一)专病专方

1.醒酒汤(《普济方.诸毒门》)葛根薄荷砂仁甘草、盆硝。适用于各型醉酒证。

2.醒脑静注射液(无锡山禾集团健宏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静脉滴注。适用于醉酒神昏者,单纯使用其总有效率在98%以上。

(二)单味中药

1.葛根或葛花经长期临床实践,有明显醒酒作用。

2.白萝卜汁有解酒催醒作用。

3.红茶汁对轻度中毒病人有效。  

乙醇中毒的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 乙醇的急性毒作用主要靶器官为中枢神经系统,首先作用于大脑皮层,进一步加重时,皮层下中枢和小脑也受累,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最后可抑制延脑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呼吸中枢麻痹是重症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

二、中医病因病机 乙醇中毒是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其他系统脏器均有所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病因主要是外有毒邪侵袭,内有脾胃虚弱。其病理表现则错综复杂。

急性中毒主要是一次性饮酒过度,损伤脾胃,以致水湿运化失司,聚湿生痰,痰郁化火,痰火夹酒毒上犯于脑,蒙蔽清窍;或湿热蕴结中焦,肝脏湿热不去而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甚则脾胃升降功能丧失,无以升清降浊,不能荣养四肢百骸,加之酒毒可使脾失运化,肝失疏泄,心失所养,肺失肃降,肾失开合而成五脏俱损之证。

慢性中毒是由于长期酗酒,而致脾胃虚弱,纳食不运,化源衰少,气血不足。久则伤及肝肾之阴,筋脉失养,虚火内生。最终导致阴竭阳脱。

总之,酒毒之邪初入人体,多为湿热蕴结之实证,如邪毒过盛亦可使五脏衰败而为虚脱之证。日久则必成脾胃、肝肾之虚候。  

乙醇中毒的调摄护理

急性中毒期应加强精神护理,安慰开导病人,使之安静休息,不要外出,防止意外。对较重病人应注意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清除喉中痰液。对于呕吐较剧者,要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人气管,引起窒息。还应注意病人的保暖。

对长期饮酒者,应劝其戒酒或适量少饮,定期检查身体,注意肝脏功能,配合食疗方法进行饮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