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疡科纲要 书名:疡科纲要 作者:张山雷 朝代:民国初年 年份:公元1912-至今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中医宝典】下载中心 网址:http://zhongyibaodian.com/download/ 【中医宝典】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疡科纲要》的问题和讨论请联系邮件 2867481452@qq.com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一节·论阴证阳证 属性:疡科辨证,首重阴阳。然阴阳二字,所包者广,不仅以热证为阳、寒证为阴,红肿 起 为阳、平塌坚硬为阴也。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俨俨然以痈疽二字判分阴阳,谓高突红 肿者为痈,为阳证;坚块不红者为疽,为阴证。世之治外科者多宗之。虽曰借此字面以示区 别尚无不可,然顾其名必思其义。一字之确诂,必须切合训诂本旨,而后名正言顺,可为后 学法守。其亦知痈疽二字之本义乎。痈者壅也,疽者沮也,阻也,皆为气血壅闭,遏止不行 之意。本是外疡笼统之名词,无所轩轻于其间,何尝有一阴一阳之辨别。岂可自我作古,强 为分析,而谓古人制字,当如吾意,独具见解。此土豪劣绅,武断乡曲之故智,大不可也。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不问阴阳,统称痈疽,最是通论。凡古书之外疡名词,或称某痈, 或称某疽,皆当认为笼统之辞,断不可误信王氏之说,而执痈疽二字妄为分别。惟阴阳二证 虽无代表之字面,而未尝无界限之可言,但取义亦非一端,必须融会贯通,悟彻至理,而 后见微知着,直决无疑。 有可以经络之部位分阴阳者,如头面为阳、背后为阴,股外为阳、股内为阴之类是也。 有可以人体之向背分阴阳者,如面前及脑腹之部多阳证,脑后及腰背之部多阴证是也。古者 圣人南面而立,向阳而治。故面前属于阳,背后属于阴,确有至理。 有可以病因之寒热虚实分阴阳者。如热病皆阳证,寒病皆阴证;实病多阳证,虚病多阴 证是也。有可以病势之迟速分阴阳者。其来也疾,三日五日而其形已巨者,皆阳证;其来也 缓,旬日匝月而无甚变迁者,多阴证是也。有可以病形之浅深分阳阴者。发于肤表之间,不 着筋骨而肢体之运动自如者,皆阳证;发于肌肉之理,推筋着骨,而身躯之动作不便者,皆 阴证是也。有可以肿势之坚软分阴阳者。如其肿坚凝,按之如石者,多阴证;其肿虽巨,按 之软和者,多阳证是也。有可以痛势之缓急分阴阳者。如暴戾迅速,掣痛猛烈者多阳证;顽 木不仁,痛反和缓,或但觉酸楚牵强,意不作痛者,多阴证是也。乃或者必以 赤高肿为阳 ,漫肿不红为阴,但就表面言之,似亦未尝不确。不知疡患皮肤殷红者,其病最浅,仅在腠 理之间,所以肤表易于变色。如暑月热疖痱疹癣疥之类,皆非外疡重要之病。或则肌肉柔软 之部,如 内、腋下、股阴、 中诸处,乃其人之骨小肉脆,肌肤柔白者,生疡往往发红。 发红肿者。如脑疽、背疽,病在太阳寒水之经,脉多细小,舌必白腻,均是阴证之确候,而 外形亦或高突发红。则以此病初起,必先发见黍米一粒,头白根坚,病即在于肌肤之间,故 能皮肤变色。此红肿不足以概阳证之确据也。若夫疡发于肌肉之里,去皮毛尚远,则内纵成 脓,而肤表必不改色。或肩背肌肤致密之处及其人之色苍皮老者,发疡虽浅,色亦不变。又 何得因其不红,而概谓之为阴证。要之,见证论证,分别阴阳,务必审察其人之气体虚实及 病源浅深,而始有定论。望色辨脉,兼验舌苔,能从大处着想,则为阴为阳,属虚属实,辨 之甚易。若仅以所患之地位为据,已非通人之论。而顾拘拘于方寸间之形色,亦只见其目光 之短浅,究竟于病情病理,两无当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二节·论肿 属性:外疡情势皮相者,恒以发肿之大小缓急辨别轻重而已。然其实不可以外形论也。要在视 其病源之浅深缓急及部位之虚实险夷为主义。故有发肿甚巨,其势可畏,而治疗得宜,功成 反掌者。亦有坚块尚小,貌若易疗,而费尽手续,始终不应者。此非医家之技术有良莠,诚 以受病之源,万有不齐,切不可以一例观也。若但以外形论之,大率肿在皮肤之表,肌肉之 中,虽有大疡,尚多易治。若在筋骨之间,大节之界,起病虽微,亦多难疗。凡外疡之浅者 ,肿必高突而根围收束,不甚平塌者,最是佳象。若散漫不聚,毫无畔岸者,则多棘手。而 其深者,初发时,但酸痛不仁,甚者且微酸而不痛,然皮肉如故,无所谓肿硬坚块也。至数 日而重按之,始觉其中有僵硬之处,然后渐以延开,其势日巨,而尚无高突形象。其皮肤之 色泽如故,其肤表之肌肉亦如故,此附骨大疽发肿之次序,病家恒不自知为疡证者也。若以 肿势之已发现者言之,则坚肿而四围分明者,其证顺;坚硬而畔岸散漫者,其证重。非毒势 之不聚,即元气之不充也。若坚肿大痛,按之四围皆硬,而其中有一点独软者,则内已成脓 矣。亦有软肿散漫,杳无边际,其人但苦其重而不作痛,则气血大衰,断非佳状。此证甚有 成脓而始终不痛者,盖其人正不胜邪,神经之知觉不灵,邪正已不能相争,所以毫不知痛, 最为败象。又有病起皮肤间,一粒如黍上有白头(吾吴俗语,谓之毒 子。其形如暑天痱 之 觉 化,必不甚小,此脑疽、背疽、腹皮痈及疔毒等诸大疡之肿势也。若头面额颅,颐颊口唇间 见此黍粒,而或为麻木,或为痒痛者,则尤为疔毒之重候。初起亦不肿,至其渐形肿硬,而 大波轩然作矣。若头面漫肿,无此黍粒,其肿或坚或软,或亦作痛作痒,顷刻而起,其势甚 速。或有寒热,或无寒热,则大头疫也。此证病家必以为外疡,而疡科或且不识,妄用刀针 敷药,误人最多。实则风邪袭六阳之络,疏表立验。古所谓头面肿为风者,此病是也。又古 有脚肿为湿之语,亦是确论。但辨其寒湿与湿热而已。如其红肿光亮,皆属湿火。若但肿而 不红,则湿盛也。果属寒湿,肿必不坚,脉必迟涩,舌必白腻。古人之治香港脚,恒用温燥, 皆专为寒湿立法。然大江以南,湿与热并,凡肿处坚硬者,其湿最易化热,非可与古书作一 例论矣。肿疡大旨,不过如斯。 若至溃后,则脓毒必求其爽利,自然肿处渐消,庶为顺境。脓不爽,则肿不能退。若脓 已畅达,而肿犹坚硬,则脓水浓浓者,为毒未净,为实证;脓水清澈者,为正不足,为虚证 。辨别治之,无余蕴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三节·论痛 属性:外疡之患,最普通者,惟肿与痛二者而已。顾肿之情势,即各不同。而痛之源流,亦非 一致。故泛言之,则外疡之发,无非气血之壅滞,古人所谓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其大要也 。而细辨之,则种种色色,各有原由。故有先肿而后痛者,有先痛而后肿者;有但痛而不肿 者,有但肿而不痛者;有肿渐坚巨而渐觉痛者,有肿常绵软而不甚痛者;有内欲酿脓而始作 痛者,有内已成脓而竟不痛者;有痛发数处,同时并作者;有走痛无定,莫可指认者;有痛 在肌肉之间者,有痛在筋骨之里者;有痛势大剧,片刻不休者;有痛势和缓,时而间甚者, 有隐隐作痛,手掌抚摩,而自觉愉快者,有频频作痛,手指按之,而竟如刀刺者;有肿已蔓 延甚巨,而其痛仅在一处者;有肿渐散漫广阔,而肿处无不大痛者;有形块日久,不甚高突 ,而坚硬不移,按之酸痛,尚不大痛者;有坚块既久,初不膨胀,而忽然 发,有时抽 掣, 缓者;有溃后脓流不畅而痛不减者;有腐肉未脱而痛不休者;有脓血太多而痛转盛者;有腐 烂甚巨而始终不大痛者,有腐烂渐久,而先痛忽不痛者。情状固万有不齐,证势即因之大异 。或为顺,或为逆,或则渐臻佳境,或则陷入危途。或貌视之虽属可危,而其实易疗;或观 其状似无大害,而其实难瘳。所以有痛势大炽而应手成功者,亦有痛势和平而卒归不治者。 盖病源有深浅,形证有险夷。或病本剧也,而治之如法,尚可转败为功;或病似轻也,而根 蒂已深,究竟百无一效。苟非识之既确,辨之能详,所见既多,阅历有素,奚以见微知着, 洞察源流,而先事预防,死机立断乎? 试就肿痛之各有不同者而分析言之。要皆有理可求,有源可溯,非臆说也。凡先肿后痛 者,其病浅。外疡之常态,而亦外疡之轻恙也。先痛而后肿者,其病深。非附骨着节之大证 (穿骨、穿踝、骨槽,如附骨疽,环跳疽,皆是,)即流痰流注内痈之属也(痈、肚痈、肠痈 等皆 但 内脓 疡之正。肉腐成脓,理无不痛也。内已成脓,而竟不痛者,疡之变。神经已死,多难挽救也 。痛发数处,同时并起,或先后相继,更迭递传者,时邪之流注也;痛常走窜,忽彼忽此, 或竟无定处,莫能指认者,风胜之行痹也。痛在肌肉之间者,其病必浅,虽有大证,当无大 变;痛在筋骨之里者,其患已深,治之不早,必多幻象。痛势大剧,片刻不休,其脓已成也 。痛势和缓,有时间甚,脓犹未聚也。其隐隐作痛而喜抚摩者,病虽未剧,脓虽未成,然病 发于阴,深藏不露,断非轻恙不可忽视;其频频作痛,无时或休,而不可手按者,内已成脓 ,是宜针之使溃也。凡肿势漫延而痛在一处者,脓毒有定,其形虽巨,可以冀其聚而不散; 若肿势散漫而无处不痛者,毒邪四散,其势方张,苟非治疗得宜,鲜不毒延四窜矣。形块日 久,不甚高突,坚硬不移,酸而不痛者,瘰 结痰痞积之流,蒂固根深,非可猝拔。若坚块 既久,初不 发,而忽然膨胀时觉掣痛者,乳岩石疽失荣之证;郁之日深,势且迸裂矣 。若 吉,不痛则凶。此性命呼吸之机也。而昧者反以不痛为苟安,则谬矣。肿势既束而痛反剧者 ,毒已成熟,由深而浅,此内脓已聚之征也。而俗人或以大痛为可骇,则惑矣。溃后脓泄而 痛随缓者,疡之常,毒已达,势已衰,浪静波平,安澜之朕兆也。溃后脓泄而痛不减者,疡 之变,非手术不精、脓流不畅,即余毒尚炽、死灰复燃也。溃后毒未尽而痛不衰者,恶毒不 脱,新肌不生。 毒重者,化毒为先。正衰者,补正宜亟。溃后脓过多而痛转盛者,攻孔既巨,调复需时 ,余毒未消,则宜清理。正气若馁,端赖扶持矣。腐烂既巨而始终不甚痛者,惟湿疡为然。 皮肤之病,湿重热轻,如 疮之类有之,则宜清燥。而脑背疽之元气式微者,亦间有之,则 非温补托毒,鲜不败矣。腐烂渐大,而先痛后不痛者,如其调治得宜,恶腐渐净,是邪之退 ,正之充,庶几顺境。抑或腐未去,新未生,而忽然顽木痛痒不知,则为内陷,危殆近矣。 痛,虽若相安无事,而盘踞要害,痼疾难疗。乳岩石疽 疡之属(其尤厉者),而附骨流痰之 伦 之不当,即手术之粗疏,或外治之药,不合机宜。此皆医师之不良,有以贻害。而自然之坏 证,尚是无多。操司命之权者,尚其明辨笃行而弗致遗人夭殃,绝人长命,则庶几矣。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四节·论痒 属性:外疡发痒,其最普通者,皮肤病为独多,如疥癣、游风、湿注、湿 、黄水疮、血风疮 等。其最着者,而溯其原因,则不外乎风燥与湿热二者而已。风性善行。袭入肌肤,则走窜 四注,故恒遍体痒搔,淫淫然如虫虱之游行于肌表。惟风胜则燥,虽搔破血溢,而随破 随收 龄痧疹冒风,恒发痧疮(兰 土语,谓之麻风疥。痧疮二字,乃吾吴俗之通称),频年累月 ,不 湿生热,蕴热生虫,其痒尤烈,而浸淫四窜,黄水频流,最易蚀腐,且多传染,此湿淫为病 。凡游风、 疮、黄水脓窠诸疮,且痒且腐,愈腐而愈痒。此痒之属于湿热者,又其一也。 若肿疡则恒无发痒之例。即偶有之,在上部者,必兼风化;在下部者,必兼湿化。帷疔疮大 肿之时毒势未达,脓犹未成,颇有肌里作痒,淫溢四散者。此则疔毒之走散,最为危候。苟 非收束其根围,透达其脓毒,惟恐毒陷内攻,为祸甚速,是发痒之最忌者。而脑背疽之漫肿 无垠,脓不畅达,有时发痒者,为害亦同也。若溃疡流脓已畅,而四围余肿未消,亦有时 微微作痒。此肿势渐化、气血流通之朕兆,是为佳象。亦有腐肉已脱,新肌盎然,皮肉间 时作微痒,亦是除旧布新,气血贯注之故。但必以轻微淡远隐隐流布,方是渐入佳境。抑 或既溃之余,始尚相安,而忽尔奇痒难忍,则非外风之侵袭,即是湿热之郁蒸,肿势必随 之而更盛。是又当见景生情,随机应变。必不可固执一见,谓溃疡之发痒,定当作欲愈观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五节·论酸楚不痛 属性:外疡之初,有但觉酸楚而不痛者,大率皆劳力伤经,及寒邪深入。或体质薄弱,血气俱 衰。或骤丧真元,房帏不谨,阴虚受寒,皆阴证也。皆大证之发于骨节,或且伤及内藏者也 。劳力伤经者,任重致远,筋力既疲,因而气滞血凝,停顿不前,其患多发于手足大节,如 肩、肘、腕,膝、 、环跳,跨阴等部。其始则经脉不舒,或酸或掣,治之于早 络应手成功。或更循其经脉,针刺以流通之,为效尤捷。逮迁延日久,酸者作痛,肿势有加 ,而为害巨矣(手腕、足踝、环跳诸部之疡,酸楚尤甚,且有肿形已巨,而仍大酸不痛者, 此 , 痛。若郁久化热,则痛多而 发矣。体弱者,真阴忒微,阳气亦馁,脏腑之盖□既□,营卫 之布□难周,或为腰疽,或为肾俞,或为虚损流痰,虽已有形而多不痛。此无他,正不胜邪 、无相争之力耳。盖疡之为痛,皆正气与邪气搏战之故。若正气既不能敌,则逆来顺受,痛 于何有。凡骨小肉脆者,多有此证。治之及早,能投滋补,或有一线之生机,否则怯瘵之始 基、疮痨之正轨也。甚且有外证未溃,而大命先倾者,复何论其溃后之成绩耶。不仅者,闺 房戕贼,欲后感寒,肾阴之根本久虚,肌表之卫阳必弱。况当百脉偾张之会,气血奔驰之时 ,腠理皆疏,感受外寒,更是易易。而直入经络,深及骨髓,或为腰膝酸软,痿弱不仁,或 为环跳股阴,经制牵强。驯致经络短缩,漫肿坚凝。而皆酸楚者多,剧痛者少,亦是正不敌 邪,无力争胜之候。凡附骨、环跳、鹤膝、腰髀等证,酸在骨节间者,苟非其先天之不足, 即皆由房室之耗伤也。如其人体质犹强,而及早治疗,则温经宣络,合以滋养,亦多有效。 若素禀不坚,而复迁延渐久,邪势既张,正气更惫,则必不治。凡此皆疡患之多酸少痛者, 总之皆是重证。往往病者初不介意,不早调治,而浅者视之,又复不能洞烛病情,迁延坐误 ,即其后再遇明者,亦终无法外之法,挽此沉 ,殊可慨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六节·论顽木不痛 属性:痈疽为患,痛者其常,不痛者其偶。如皮肤之病,暑热之疡,间有不痛者,则本非大证 ,无害其不作痛也。若夫肿势猖狂,非不坚巨,而反觉顽木不仁,不痛不痒,则苟非大毒, 可以劫制神经,使失知觉,何以致此。所以顽肿木肿之证,其为害必较之大痛者倍而有余。 如疔疮之猛厉者,始发黍米之粒,而坚肿随之,顷刻四溢。患者但觉肌肤之呆滞不灵,而无 所谓痛也。此帷头、面、额、颅、耳前、唇、颌诸疔有之。迁延不治,曾不崇朝而毒已内攻 ,胸满恶心,神思昏愦。若非急急大剂清解,势多不救。此顽木不痛之属于急证者一也。又 有顽痼之病,初发坚块,附筋着骨,并不痛痒,为日虽多,而情势如故,其在外之肌肉皮色 亦如故,甚至有经年累月而不改其常者。在病者且毫不介意,以为相安已久,不复为患。然 偶有感触,而形块乃巨,于是有始作一抽之痛者,则大证已成,变动乃速。此惟石疽乳岩, 有此奇变,而证已不可为矣。此顽木不痛之属于缓证者又其一也。此外有皮肤之疡,腐溃日 久,时而稍稍收敛,时而渐渐化开,反复频仍,几更寒暑,流水不彻,痛痒俱忘。此则久烂 之余,其肌肉之神经已死,而皮肤之颜色黯然,津液干枯,有如槁木,则亦顽梗无知,搔爬 不觉,虽似习惯自然,不为大患,然而脂膏已耗,痊愈无期。此惟久溃疮疡,失于调治,致 成坏证。在贫劳劳力之人,往往有之。又梅疮、结毒治不得法,亦必如此。此皆久腐之余, 调理失宜,迁延岁月,气血不流,每令四围未腐,肌肤渐为顽木。则其后虽或治之合宜,幸 得收敛,而其肌肉亦必痛痒不关,如非己有;抑且皮色斑驳,按之木强。此即局部神经失其 功用,不能恢复使然。要皆久败之疮疡,非寻常之轨范已。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七节·论肿疡辨脓之法 属性:肿疡当成溃之期,肌腠之内,必先蒸酿成脓。其发之最浅者,形块高耸,根围收束,不 问其肤色之红与不红,可一望而知其已成。以针决之,脓泄病去,不三五日而收全功。此有 脓无脓之最易辨者,然皆极小极轻之恙。如暑月之热疖等,纵不医药,亦必自愈,不可以痈 疽论也。疡之巨者,其发必深,漫肿无垠,必不高耸,必不变色,内虽有脓,而尚在肌肉之 底。如肿势胖大,若肥人体丰,及股臀肉浓之部位,往往脓成于一二寸之里,而皮里之肌肉 仍如故。昧者不察,谬以为犹可消散,则内脓愈攻愈巨,外不达而内溃日深,酿成坏证,以 致不可收拾者,所见甚多。皆不能早知其有脓,而贻祸无穷,殊堪浩叹。辨之之法,漫肿不 束,按之皆坚,痛势未甚者,脓未成也。若按之已痛,而以指端重按一处,其痛最盛者,其 中必已成脓,但深在肉里,未便即动刀针,多血多痛。在膏粱之体,柔弱之人,亦且望而生 畏,则外必以围药束其四周,而内服透达之剂提脓外达。一二日而其肿较高,其脓较浅,再 按之而指下已软,可以奏刀矣。若漫肿坚巨,以指端按之,四围坚硬,而中有软陷者,脓成 而尚在浅处者也。或肿势散开,延及盈尺,按之皆坚,而以两指距离一二寸,彼此迭按,坚 肿之下,隐隐软陷者,亦深处之已成脓者也。若至漫肿 起,皮肤绷急,甚至光亮,则 不必 旨 者,惟气虚发肿为然,必非外疡。外疡之肿,坚硬者多,按之必无凹形。若按之随指陷下, 而放手即起,则惟内有多脓,攻孔极巨,而又极浅者为然。即上所谓皮肤光亮,一望可知者 ,又何取手指下之辨别。若内有大脓,而外面未腐之皮肉尚有三五分浓者,则必按之不陷, 亦不随手而起,何可概以为脓必未成。有谓按之皮肤热者为有脓,皮肤不热者为无脓。然肌 肤之小疖,其发浅,虽未成脓,而肤亦热;肉里之大痈,其发深,虽已有脓而肤必不热。且 有谓漫肿无垠,以湿纸贴之,有一处先干,则其处有脓者,皆是痴人说梦,并未亲自经验, 而妄作理想之欺人语(寿颐按∶为此说者,其意盖谓内已成脓,皮肤必热,故湿纸当先干。 究竟脓之成不成,全不关系于皮之热不热,直是生平未尝见过疡病,最是可笑。)惟劳力之 人, 不甚高突者,则必以指尖细按,果有一点已软,即为成脓之证。又有腹部空软之地,内发肠 痈,肿必不高,形亦不巨,内虽成脓,而指下殊难分辨。若重按之则腹部本软,随手下陷, 是其常态。然即有坚块,果能以指尖于成块处,细细体会,自能得心应手。此必临证渐多, 阅历有得,方能洞见隔垣。初非率尔操觚,心粗气浮者,所能仓卒论断。但腹内生痈,辨脓 虽难,而尤不可不辨之于早。盖疡生臂、 、臀、腿等处坚实部位,脓成三五日而不能 早决 ,势必内溃日甚,不幸而穿肠或破内膜,即为坏证。医者之决断少迟,即病患性命出入之界 。胡可不慎之又慎,明辨秋毫。总之,胸腹、胁肋、腋下、腰间、背部等之痈疽,苟已有脓 ,则早一日泄毒,即少一步内攻。若不能决之于先,以致穿膜入内,卒于不治者,无一非医 家耽误之咎。一念及此,而始知最难辨别之病,即最易杀人之机,是不可畏其难而置之不问 者也。又有背疽、脑疽、腹皮痈三大证,初起皮肤一粒,渐以根围坚肿,而肿处发现几点白 腐,其脓自外酿成,与他证之脓成皮里者,显然不同。此则内以托毒外出为主,而外敷提脓 拔毒,非精良之药不为功。苟得脓毒透达,即可十全无憾。又头面之疔毒,亦间有先起一点 白粒,脓成自外者,则外治之药,与脑背疽同。而内服宜重用清解,只求疔头腐肉,化脓脱 落,而大功告成(腹皮痈之治法与疔疮同,亦以清解为主。与脑背疽之宜用温经托毒法者大 异。)此又同是成脓,而来源去委之别开生面者矣。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八节·论脓之色泽形质 属性:疡患成脓,污秽之质,恶臭之气,好洁者望望然去之,惟恐或浼,似不必形诸楮墨,辨 其色相矣。虽然察色辨证,四诊之要,惟脓与水,皆血肉所蕴酿,可以验体质之盛衰,决病 情之夷险。阅历有得,一望可知,又安能置之弗谈,颟顸从事。故以脓之形质言之,则宜稠 不宜清。稠浓者,其人之元气必充;淡薄者,其人之本真必弱。惟脓成于内,日久不泄,攻 孔深巨,蕴酿多时,则其质多不稠浓。决而去之,如水直流,色泽不晦,气臭不恶,尚是正 宗,未为败象。其孔深脓多者,中必间以腐肉,累累如猪脂之筋膜,如腐渣之成团,则即其 肌肉间之血络筋膜,腐化不尽,随流而去也。凡大证溃决之后,二三日间,必常流清淡之脓 ,甚者亦间有腐肉自出(如腐肉形巨,塞住决口,则脓水不畅,而肿不消,痛不减,必当设 法 尽 言之,攻孔虽巨,成脓虽多,决溃之余,痛除毒泄。胃旺能食者,往往不旬日而收全绩。其 经旬累日而不愈者,多是失治之坏证,未必皆其证之不易治也。)如其乍溃之时,脓本无多 ,而竟清澈如水,或浊腻晦黯,如黑豆汁,如污泥浆,则必气血久衰,正气不敌,无力化脓 。参之其人形色,无不形容枯槁,色脱肉消,脉细而微。如其胃气尚佳,可投滋补,或能冀 其转败为功。抑或有邪未清,或胃纳亦惫,碍难补益,则虽有卢扁,亦难挽回元气于无何有 之乡 浊稠浓,而色泽鲜明者,气火有余,宜投清理。即或脓质不稠,色白或黄,纯净莹洁者,亦 必顺证。若脓色如青如绿,稀薄不浓者,则蕴之多日,蒸酿而质薄者也。其有脓中兼以瘀血 ,色紫成块,则血络亦腐,血自络出。积而成瘀也。有脓中杂见鲜血者,即络中之血与脓俱 泄也。若脓血不分,形色不纯者,已有正虚邪盛之虑。若脓血不稠,色杂不一,或淡白如粉 浆,或污浊如秽水,则正气不充,不能托毒透泄之象。日久迁延,多有变幻。而甚者则紫黯 晦滞,如降香之磨汁,杂以污泥;如腐败之猪肝,捶为烂酱;或且气则腥秽恶臭,色则黑白 难名,如井底之淤泥,如沟中之积污,是脓是血,是水是浆,不可方物者,则正气不存,血 肉之质,已为异物,皆不治之证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九节·论溃疡之水 属性:溃疡流水,凡皮肤之病,皆湿盛也。如疥疮、天泡疮、黄水疮之属,奇痒异常,皆有水 无脓,皆湿热之淫溢于肌腠者也。其水黄浊而粘,其毒甚炽,最易浸淫四窜,不独一人之身 沾染此水,随即发粒痒搔,即他人沾之,亦易传染。而湿盛之人,感触其气,亦即同病,此 湿疥、天泡疮等证,所以为流行病之一类。世俗之人,望而却步,诚非无因,是为疡疮水毒 之滋蔓者。此外如游风湿注,湿 湿癣,旋耳疮、燕窝疮、阴 疮、肾囊风、坐板疮诸 证, 脓毒已泄,余肿未消,亦必化水外溢,而后肿势渐退,则其水不粘,或作淡黄色,或竟清沏 如泉,渐渐从疮口溢出。必俟水尽复见稠脓,而始痊愈。则凡情势较巨,内攻较深者,无不 有此一候。然为日无几,至多不过四、五日,而新肌渐满。是溃疡顺境,流水之必不为害者 。若溃已有日,其脓清澈不稠,或仅见黄水,或竟流清水,绵延渐久,是其人正气不充,滋 养力薄,必以养胃健脾,助其生化之源,庶乎水尽见脓,肌肉渐能填满。否则水愈多而正愈 伤,殊非佳境。凡普通疡患,恒以溃脓为顺,流水为逆,职是故也。别有足部之疡,积湿蕴 热,忽发红肿,情势坚巨,浮红光亮,按之随指陷下,一时不能即起。此证湿火若盛,化腐 最易,即是阳发大毒,俗名水疔。宜于未腐之先,以铍针于光亮之处,刺八、九针或十数针 ( 针 盛之证,臂 手背,亦间有之,惟发于足跗两胫者最多,故俗有手发背、脚发背之名。 有湿香港脚者,又不时频发,皆宜针之(此病吾吴俗名流火,湿热俱盛,每易腐烂,即所谓流 水 为 久,水色淡黄,日久则为深黄,为青绿,粘稠异常,有如鸡卵之白。此水流尽,调治较易。 此内溃成水之又一种也。若夫疔毒不聚,有水无脓,及脑疽、背疽,化脓不成,仅有黄水隐 隐,则肿必大坚,毒易内陷,是为险证。苟非调治有方,使大毒化脓透达,颇有大命之厄。 余如瘰 顽疮,时而有脓,时而流水,则亦以见脓为顺,见水为逆。流脓可冀成功,流水必 难收效。而石疽、失荣、乳癖、乳岩胀裂之后,时而有水,时而有血,以及坏证之败浆,血 水污浊,色晦臭腥者,则皆百无一治。此又疡患流水者之最恶候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十节·论溃疡之血 属性:疮疡溃后,亦有偶尔见血之证,辨其形色,溯其源流,为因为果,有可得而言者。在刀 针初动之时,脓随血溢,血色鲜明,其血从皮肉之针口而来,非脓中之本兼有鲜血也(此惟 初 ,血本易溢,而啼哭则火升气升,且挟心肝两经忿怒之火,故其血更多。凡暑天热疖,小儿 最多,用针必须俟其皮薄脓多为佳。早针则血多脓少,未必尽善。)有劳力伤经之疡,则其 络 溢,其血较多,是宜罨其针口以止之。盖本是络中流动之血,不宜听其横溢者也。亦有溃疡 太巨,并其大络化腐,则一经震动,鲜血直流。泄之不宜,止之不易。此宜令其安睡勿动, 而以手术其大络,则血能止。有溃后脓色不纯,与血混合,不白不赤,作桃花色者,则元气 不足,血随腐溢,最宜清养。若至元气已败,则溃后脓不成脓,血不成血,污浊垢腻,是败 浆之不可救药者也。别有血瘤,不宜妄针。若不知而误针之,其血不止,最易偾事。亦有溃 疡初本无血,忽然鲜血喷溢者,或则动作过度,震伤大络,苟能静摄,亦尚无伤。或则大怒 伤肝,血随气涌,凉血清肝,亦易有效。此外有血箭,有血痣,有肌衄,有大衄,皆血之无 故自溢者,虽非痈疽之类,而皆是外证,治疡者亦不可不知。要之无故血溢,皆由气火奔腾 ,以致血络迸裂。是宜大剂清心肝之火,镇而抑之,庶几龙相安潜,而汹涌波涛,于以大定 。诚非杯水车薪,所能救此燎原之祸者也。 <目录>卷上\第一章·外疡总论 <篇名>第十一节·论疡科之外感六淫 属性:风火暑湿燥寒,天之气也。人在气交之中,强者弗能为害,弱者即留而为病。此五运六 气之交乘,宜乎外感之病为独多。治内科学人,无不知时病为一大纲,而外疡亦何莫不然。 诚以气化之偏,时邪之胜,其袭入经络脏腑者,则为内病,而袭于肌腠筋肉者,即发外疡。 殊途同归,理无二致。而谓治外疡者,可不与时推移,先其所因,而伏其所主耶。试以诸疡 之系于六气者,约略言之,则头面疮疡,发颐时毒,腮颧颔颊诸痈,牙槽骨槽诸肿,皆风淫 所胜也。诸疔暴肿,阳发大痈,咽喉口舌诸疳, 肉翻花诸候,皆火淫所胜也。而长夏郁蒸 ,秋阳酷烈,暑湿热三气之中,疡患尤多,则热淫所胜。流金铄石之时,血肉之躯蕴毒,成 痈酿脓作腐,尤其易易。况乎地气溽润,天气炎 ,湿热互蒸,疮痍满目,比屋皆然, 故也。惟燥令既行,气候凝肃,疡患独少。而津枯液耗者,每有肌肤皴揭,血燥风生之患, 则又皮肤病之因于燥淫者也。若夫寒淫所胜,气滞血凝,则又有附着骨节之大疽,及寒袭经 络之脑背疽,皆宜温经宣络,以化寒邪者。林屋山人阳和一汤,若为是证而设,最为合辙。 独惜其所着之全生集,乃反以通治乳疽乳岩,骨槽瘰 ,则皆有肝胆经之郁热伏藏者。率尔 操觚,贻祸巨矣。要之凡治疡患,苟有六淫为病,必先撤其外淫之邪,而痈肿乃有消散之望 。所以疮疡大证,时邪流注,多有寒热缠绵,数日不解,而疡肿随以发现者,苟非寒止热除 ,不独已发之痈肿必不能退,亦且继续而生,纠缠不已。此非深明乎内科理法,泄化其在经 络之感邪,则疮证全无把握。必至外邪俱解,身热已清,舌苔不浊,胃纳加餐,及不治疡而 疡亦自已。若专科家惟以外治为能事,则病虽不重,而亦多变幻无穷。此亦疡患中之最多数 ,而必不能专治其外疡者也。迨脓溃之后,其毒已泄,以身热自止为顺。盖外疡得脓,犹如 伤寒得汗,汗后而热不已者,是坏伤寒。即脓后而热不已者,为坏疡病。于此而补偏救弊, 随证斡旋,则无一不以内证为主,殊非笔墨之所能曲尽其微者矣。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一节·诸脉总论 属性:脉学渊微,非悟彻神化之机,必不能心与神归,见微知着。初非仅仅于浮、沉、迟、数 、大、小、滑、涩之间,辨其迹象而已。可谓尽诊察之能事,得脉理之精神者也。然为初学 言之,亦不能不先迹象而遽谈化境,惟能审其真理,观其会通,乃有得心应手之妙,而拘拘 于古人之成说无当焉。所以古今医学诸家,据脉辨证,未尝不极其详备。形描摹形迹者,有 时而失之呆滞;高谈玄理者,有时而失之凿空。且有自古相承,久经定论,而一按其实在之 情形,反觉不能切合病机者,则理想之辞,拘泥太甚,而不自知其不适于实用也。如必详析 辨论,求其坐可言而立可行,未免梗塞难终,言之辞费。此非自为专书,不能详尽。寿颐不 揣愚陋,辑有《脉学正义》一篇,尚能阐发一二,以补古人所未及。然大率皆为内科言之, 于外疡不能兼及。兹为疡科计,则证发于外,而脉见于里,亦自有彼此附应,历验不爽之理 。姑就各种脉象之切合于外疡者,详其形态,溯其源流,以定吉凶,以别疑似。颇觉世传治 疡诸书,容有未尽明言其底蕴者,虽曰信手拈来,不无挂漏,或有一得之见,即在此中。请 举所知,以告同嗜。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二节·浮沉之脉 属性:浮沉者,脉之浅深也。脉显在上,轻手可得,谓之浮。脉隐在下,重手始得,谓之沉。 以禀赋言之,则体质壮盛,气血充实者,其脉有余,轻按易得,有似于浮;体质孱弱,气血 衰微者,其脉不及,轻取不见,有似于沉。以形质言之,则瘦人肉少,寸口 瘠者,脉道 显 者 之 之脉皆细软,必近于沉。以天时言之,则春生夏长,气泄于外,脉亦为之浮显;秋收冬藏, 气敛于中,脉亦为之沉着。以人事言之,则劳力奔走,饮醇酒之余,气血奋张,其脉无不浮 露;而凝默寡言,安居静坐之候,情志泰然,其脉无不沉静。此皆恒常之脉象,各随其人之 气体动静,而相与推移。窃谓凡二十八种脉象无一不当作如是观,必不能仓猝下指,而即知 其若者主某病,若者主某病者也。即以病脉之属于浮沉者而言,昔人每谓浮脉主表属腑属阳 ,沉脉主里属脏属阴。约略读之,鲜不谓此以表里内外阴阳,分别论证,必无不妥。抑知浮 主表而沉主里,亦尚是理想之论断,笼统之泛辞,已不能切中病情,确合事理。而浮脉属阳 ,沉脉属阴,浮脉主腑,沉脉主脏,则颇有语病,未可拘执矣。盖浮脉之可以诊得表病者, 惟表邪最盛时为然;而外感之轻者,脉必不浮。若夫身热甚厉之病,脉必洪大滑数,以其热 势方张,所以亦见浮象。此则气火俱盛而轻按即得,虽似于浮,实非浮脉之正旨。病此者表 里俱热,必不当以其脉之浮,而只知其为表病也。又风热之外感者,其脉浮,是为浮脉主表 之一证。然肝阳恣肆,为眩晕,为头痛者,气火升腾,其脉亦浮。则病本内因,亦非表证矣 。若谓浮脉属阳,而沉脉属阴,亦只可以论其常。若阴盛于内,阳格于外,则脉且浮大,而 重按无根,岂得概谓之阳证。又热结于里,气道不通,则脉亦沉着而凝涩不流,岂得概以为 阴证。至谓浮主腑病,沉主脏病,则宋金以前本无是说,而自明季以来,编入四言脉诀,几 于无人不读。(四言脉诀,本宋人崔氏所着,而明人多有改本,浮脉主表属腑之说,尚非崔 氏 遂 脏之表。若以全体言之,腑亦深藏于里,安得谬以为在表。岂可误认此表之一字,而竟谓病 在腑者,其脉当浮。假使腑病可作表病,而脉为之浮,则经络之病,肌肉之病,皮毛之病, 其脉又当若何。此理之必不可通,而亦事之万不能有者。然今之医者,多读脉诀,固无不知 有浮脉主表,属腑属阳之八字,可见俗书误人真是不小。究之浮脉主表,沉脉主里,尚是含 混言之,或无不可,若必谓浮主腑病,沉主脏病,胶执太甚,最是不通。 颐谓古今脉书,所称某脉主某病者,无不有是有非,得失互见。学人必须自具见解,识 透真理,方不为古人所愚。 兹姑就浮沉一条,聊申是说,以为举一反三之计。只欲借以纠正世俗通行之误,非好与 古人作无端之辨难也。若以浮沉二脉之属于外疡者言之,则肿疡脉浮,惟上焦风热诸证有之 。如发颐、 腮、耳门牙槽诸痈,病本在表,而又属风邪热毒,蕴于上部,其脉无不浮数滑 疾。有痰宜泄,有热宜清,亦不得以其脉浮属表,而但与疏风解表,反令气火越浮,疡患益 炽。若时邪袭于经络而发流注,则寒热交炽,表邪全盛之时,其脉亦必浮数。此则解表消肿 ,双方并进,而表邪得泄,肿疡自化。若疡已成脓,其毒全盛而未泄,脉亦应之为浮数,为 滑大,则决去其脓毒而脉自静。若溃后脓泄而脉仍浮者,苟非外感之未尽,即防续发之成脓 。若感邪既化,疡无续发,而尚见脉浮,则正气散耗,非吉症也。若肿疡脉沉,则惟附骨大 疽、 癖积聚之证,寒凝络窒、气血壅塞者偶有之。其毒甚深,其势固结,而脉为之沉凝不 显,决非轻恙。苟不急与宣通,以疏达其凝结,必不易治。而寻常肌肉之痈肿,经络之疮疡 ,于脉必无沉法。若夫痈疽既溃,脓毒已泄,气血疏通,更无脉沉之理。如或有之,则其气 犹结,其血犹凝,亦非佳象。总之,疡患为肌肉之病,虽曰痛则不通,脉必不宜过于浮露。 然壅者不化,结者不开,脉常沉涩不起,而治之不应,其为害又当何如耶。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三节·迟数之脉 属性:迟数者,脉之缓急也。气火甚盛,脉来急疾,一息六七至者为数,属阳属热多实证。气 血衰微,脉来怠缓,一息二三至者为迟,属阴属寒多虚证。虽间亦有中气不充,脉形虚数, 实积凝结,脉道迟滞者,而以寻常脉理言之,固数主有余,迟主不及也。是以肿疡脉数,皆 为病邪之有余,其势方张,其毒方盛,脉象应之,必兼数疾。或为身热,则数大而洪,或已 酿脓,则紧数而实,脉病相合,是为常态。若在既溃之后,其毒已泄,脉以安静为吉。如仍 数疾不减,则身热之未净,余毒之未化也。初溃得之,尚无大害,化邪解热,即可向安。若 其迁延既久,正气日馁,邪气不衰,而脉数不退,或数大而中空,或细数而急疾,形神必惫 ,真元消亡,斯为坏证矣。肿疡脉迟,多属正气之不及,脉病不符,甚非佳象。此惟于虚弱 之体偶见之,而寻常之疡,所不应有者也。惟附骨环跳诸证,病因虚寒,初起酸疼经缩,脉 象应之,沉迟为正。温养舒经,其毒自化。若脑疽、背疽,寒邪在经,迟脉亦为正应。温经 宣托,收效亦佳。苟非此证,则阳病阴脉,宜求其故矣。若在溃后,邪势已衰,脉迟虽似相 宜,如果形证皆顺,养胃调元,是为正治。抑或神疲气馁,则余毒未净,而真元欲漓,脉至 无神,亦非吉象。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四节·大小之脉 属性:(洪细附见) 大小者,脉之形体也。气血有余,指下壮盛,是之谓大。大而有力,则谓之洪。气血不 及,指下一线,则谓之小,亦谓之细。(大之与洪,一是形式之粗壮,一是气势之勇悍,形 神 能分析为二,故古人皆合为一。)平人之脉,或大或小,大率皆其人之禀赋使然,初不以有 病 疡气滞血凝,其病属实,其脉宜大而不宜小。然所患苟非坚巨,或其人素禀脉小者,则小而 有神,亦何往而非佳象。若大而有力,坚硬搏指,洪而气悍,汹涌奔腾,邪势太甚,非吉证 矣。溃疡气泄血耗,其病属虚,其脉宜小而不宜大。然所耗或尚无多,及其人身躯雄伟者, 则大而有神,正是病魔退舍之机,元气未亏之兆。若脉小形 ,外疡难敛,尤可虑也。惟肿 疡势盛之时,而其脉过于小弱不起,则正不胜邪,斯为危候。若大毒既泄之后,而其脉或豁 大无根,则元气已漓,无非败象。是皆当以形证与脉神参互考订,而孰吉孰凶,自有定论。 万不能于指下求其形似,而即以为凭脉辨证之要诀,尽在此中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五节·滑涩之脉 属性:滑涩者,脉之气势也。气旺血旺,其脉流利,是之谓滑。气少血少,其脉凝滞,是之谓 涩。凡痈疽当肿势坚硬之时,脉多涩滞,则气有所聚,血有所凝,蒂固根深,蟠结不化,是 其征也。而湿邪袭于经络,及湿痰蒙蔽中州,胃呆脑痞者,其脉无不涩滞。此皆实邪窒塞, 气行因而不利。治以疏通宣泄,则涩脉自起。若疡已酿脓,则气血相搏,其势方张,脉象应 之必多滑数。故肿疡已成未成之机,即可以脉之滑涩决之。涩则内尚无脓,犹可消散;滑则 脓已蒸酿,无不外溃矣。若痈疽即溃,则气结已通,血滞已泄,脉以滑利为顺,涩滞为逆。 盖脉滑者,其正气之充,清养化邪,调复必易。惟滑而大者,余焰方张,尚非正轨。而脉涩 者则血液已耗,神色必疲。滋养扶元,所不可缓。若更涩而小弱,色夺形 ,尤其可虑。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六节·长短之脉 属性:长短者,脉之部位也。气血有余,指下势盛,尺寸皆溢,是谓之长。气血不足,指下势 促,尺寸不及,是谓之短。故脉长者,恒兼洪大滑疾;脉短者,恒兼虚弱细微。此多属于其 人禀赋,而凭脉辨证,即随之以决虚实焉。 长短二脉,合寸关尺三部而言。长者寸尺皆过于本位,短者寸尺皆不及本位,是以关部 无所谓长短之象。昔人每谓关不诊短,以寸关尺三部,本是一线贯注,不能离异,故有寸不 至关为阳绝,尺不至关为阴绝之说。然则关部即不当有短脉,亦必不能以长脉论矣。又阳气 上盛之病,脉长于寸,即短于尺;相火下盛之病,脉长于尺,即短于寸,则所谓上鱼入尺之 脉。偏盛于上者,必短于下;偏盛于下者,必短于上,与专论长短之合寸尺而言者不同。凡 病而得长脉,若非其人之体质素强,则病魔之势焰方张也,或虚阳之浮露于外也。若更长而 不实,长而无神,则形似有余,而其实不及,非佳兆矣。凡病而得短脉,若非其人之体质素 弱,则气血之俱衰也。否则实邪凝结于中,而气道不舒也。若复短而无神,形气俱馁,更难 图矣。故肿疡脉长,无非阳邪之势盛;而肿疡脉短,则为大毒之坚凝。若在溃后,脓毒已泄 ,气血已伤,于脉宜敛,则短者似尚合宜,长者必多变幻。苟非毒邪之不减,即其元气之外 浮,所谓证虚脉实,皆当顾虑。惟脉短终是正气不周,津液既耗,而脉应之。滋液养阴,是 为正治。若其短涩无神,则真阴欲竭,亦自可危。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七节·虚实之脉 属性:虚实者,亦脉学之纲领也。三部九候,力量有余,皆可谓之实;三部九候,力量不及, 皆可谓之虚。则凡言实者,可该弦劲洪紧诸脉;而凡言虚者,可该微弱迟软诸脉。初非专以 虚之与实,指定一种形象之名称。而昔人每以浮而无力为虚,欲以别于沉而无力之弱脉;以 沉而有力为实,欲以别于浮而有力之革脉。细分畛域,虽亦不为无理。寿颐窃谓虚实二字之 本义,不当如是。岂中候沉候之无力者,必不可以言虚,而浮按中按之有力者,必不可以言 实耶。顾名思义,当亦恍然。所以诊得实脉,苟非体质之壮盛,必其病势之有余。然坚实太 过,搏指不挠,则邪势方张,已失冲和之性。诊得虚脉,或为禀赋之素弱,无非元气之不充 ,而虚弱已甚,指下无神,则根本欲漓,几等尸居余气。故肿疡脉虚虽曰病有余而脉不及, 然苟非大证,而其人形神未馁,则微见虚软,未必遽为大害。惟疡患甚巨,而脉来虚弱已甚 者,是为脉证相反,必多不治。而肿疡脉实,虽曰病是实邪,脉证相合,然果坚劲异常,则 大毒盘踞,蒂固根深,宁不可虑。溃疡脉虚,是为气血乍泄,于法为顺。然必风波大定,余 浪不兴,清养扶持,始登彼岸。如其恶腐未脱,毒焰未衰,而脉已虚软不起,惟恐正气难扶 ,同归于尽。若溃疡脉实,必其余毒尚盛,气血未和,如脓泄太多,脉反坚实者,必难善后 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八节·弦紧革牢之脉 属性:弦者,脉之刚劲有力,端直而长者也,为肝阳之自旺,为痰饮之郁结。紧者,脉之固定 坚直,应指不挠者也,为寒邪之外束,为实邪之内凝。《素问》有脉实坚之说。《伤寒论· 平脉篇》∶寒则牢坚。《脉经》引之作寒则紧弦,是紧脉亦可谓之坚脉,皆以形容其指下有 力耳。叔和以紧脉为转索无常,非是。盖紧即有力不散,亦与虚实之实脉相近。革者,浮候 之坚大有力;牢者,沉候之坚大有力。一为孤阳之浮越于外,一为阴寒之凝结于中。脉理主 病,适得其反,而情势之坚固有力则一。此四者,皆脉象之属于实者也。疡患得此,无非病 势方张,其毒甚盛,可从上条实脉之例求之。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九节·软弱微散之脉 属性:软弱者,脉之应指无力者也。昔人每谓浮细无力为软,沉细无力为弱,分为二种。颐谓 软与弱,按其字义本难区别,若即以一浮一沉定为二候,但据脉之部位而言固无不可。然论 其所主之病,则固同是气血之不足耳。似不如浑融言之,较为圆相。《千金翼》始有濡脉一 条,而后之言脉者,几以濡脉软脉,别为两类。考《素问·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 招,《脉经》引之则作濡软。盖濡即软字变体,最古只有 字,后乃作 ,俗则作 之字,汉人隶书亦多从需,二字音读虽各不同,而字形字义皆近,遂至不可复正。所以《 内经》脉 之 ,后人竟作脉濡,实非濡湿濡滞之濡字。寿颐言脉,有 无濡 微脉者,即软之尤甚者也。若更涣散不收,指下似有如无,则为散脉。此四者,皆脉象 之属于虚者。 以言外疡,则未溃属实,软弱之脉,皆非所宜。然在病势不重,疡患不巨者,偶见软弱 ,亦未必遽呈败象。若在即溃之后,其正已伤,脉形软弱,尤为合辙。惟微脉则无力太甚, 未免元气不支。散脉则散漫不收,多是本实之先拨,无论肿疡溃疡,都无吉象。是皆当从上 条虚脉之例以求之,亦可举一反三者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节·缓脉 属性:缓脉,本有二义。一为和缓之缓,则一息四至,胃气之正,所谓不大不小,不刚不柔, 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无病之脉,当如是也。一为怠缓之缓,则濡滞不前,湿阻中州者有 之,而湿流关节者亦有之。故疡病而得和缓之脉,即合中和之气,无论已溃未溃,无非泰境 。而得怠缓之脉者,亦无往而非湿邪之留着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一节·芤脉 属性:芤者,脉之中空者也,是为失血之候。盖血液既泄,脉道不充,有如葱管,凡失血家往 往见之,固非昔贤之空言也。 而疡病在未溃之时,于法当无芤象;如果有之,则其人平时之亡血者也。若在溃后,则 脓血大泄,时亦偶一遇之。然苟非大证日久,脓去甚多者,亦不恒有此脉。补养滋填,势不 可缓。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二节·动脉 属性:动者,脉之一粒突起,如珠如豆,厥厥动摇者也。于法主痛。盖痛则气滞,着而不行, 脉道不能条达,因而凝聚一处,如珠动摇。此虽不恒有之脉象,虽阅历多者,固时一见之。 (《素问》谓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是亦气血初凝,脉行不畅之理。诊妊脉者,亦 或 为此。否则痛盛气结,而脉应之。是皆当从事于宣通疏泄,而求其气机之条畅者也。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三节·伏脉 属性:伏者,脉之沉伏不见者也。轻按不得,必极重按之,而始一应指。苟非病邪之深邃,则 阴寒之凝固也。否则大痛气结,而脉为之阻也。故以外疡言之,病在肌肉,于脉必不当伏。 如果有之,则附骨大疽,盘根错节,必非一朝一夕之故矣。而大毒酿脓,病势极炽之时,亦 偶一见之,则痛极不通,脉涩已甚,即沉伏不见。如在溃后,则其毒已泄,其气已通,更不 当再有伏藏之脉。尚亦见之,则其毒固结,不以脓成而稍减其势,其凶何如。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四节·促脉 属性:促脉,自叔和编《伤寒论》之辨脉法,及其自着之《脉经》,皆与结脉对待成文,以促 为数中之一止,结为迟中之一止。而后之言脉者多宗之。颐谓促字本义,短也,速也。仲师 本论言促脉者四条,殊无歇止之意。而于脉结代心动悸者,炙甘草汤主之一条,明明以结脉 与代脉对举。结为无定之歇止,代为有定之歇止,并未言及促脉,则促非歇止,自可于言外 得之。高阳生《脉诀》谓促脉并居寸口,盖独盛于寸部之脉。主病为上焦有结,故脉为之促 ,颇与促字短速之义相合。杨仁斋等诸家皆承用是说,以视叔和数中一止之解,较为圆通, 且于本论促脉四条,无不可通。盖惟阳盛于上,结涩不通,于脉应之,短而且速。临证治验 ,确然可征。叔和以其既短且速,急迫之态有似于不能联属之象,因以偶然一止引申其义。 似其立说之初,用意亦不甚相远,但后之读者,仅知有歇止一层,而忘其短速之象,遂与古 人命名本旨,毫厘千里。(乾隆时日本丹波元简《脉学辑要》亦主此说,引证尚为明晰。) 以内科为病言之,则阳升头面,气结胸中,或痰聚上脘者,其脉皆独盛于寸。促速不舒 ,是其明证。以外科言之,则上部实热,壅而为疡者,亦当有此脉象。丹波氏谓独盛于寸, 与溢出上鱼之脉相似,故其《脉学辑要》促脉条中,附以溢上鱼际之脉。寿颐则谓上溢者, 主阳升巅顶,故脉溢出寸部之上。而促主阳盛上焦,尚在寸脉本部,情势亦自不同,是当分 别观之。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五节·结代之脉 属性:结代皆歇止之脉。结为无定之止,尚是气血失调,偶然停顿;代为有定之止,竟是脏气 缺陷,习为故常。所以代生结生,显然有别。然即以内科言之,老人气血既衰,循行不及, 即见代脉,亦未必遽是死征。苟其颐养得宜,尚可绵延岁月。但终是不足之征兆,残龄风烛 刻刻可虞耳。 以言疡证,则肿疡虽皆壅塞不通,惟皮肉经络之病,苟非大证,必不当有结代之脉。而 内痈固结,及痛势极炽者,偶一见之。是当解结定痛,方能脉复即安。久见结代,必非佳兆 。若溃后则闭者已泄,滞者已通,脉道周流当无结塞。如其有之,则真元不续,恐难为力矣 <目录>卷上\第二章·外疡脉状 <篇名>第十六节·上鱼入尺 属性:上焦气火沸腾,脉必应之而上溢,甚者且弦出寸口,直上鱼际。此心肝阳盛者有之。其 证为眩晕头痛,直达顶巅,或且冲激脑经,昏瞀无识。而疡家实火证亦有此脉,头面疔毒, 时一见之。下元相火不藏,脉必应之而下盛,甚者且垂入尺中,搏劲有力。此肝肾火炽者有 之。于内证为强阳不痿,为阴挺顽痛,为阴汗湿痒,皆龙相之横逆莫制者也。于疡家亦主二 阴毒火诸恙,如急性子痈,如湿热外痔及便毒 疽之势焰方张时,恒有此垂长之脉。而足 水疔,阳发大毒,顷刻化腐者,亦时一见之。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篇名>第一节·总论 属性:疡家药剂,必随其人之寒热虚实,七情六淫,气血痰湿诸证而调剂之。故临证处方,无 论外形如何,要必以内证为之主。此疡医之最上乘也。苟能精明乎内科治理,而出其余绪, 以治外疡,虽有大证,亦多应手得效。试观近今内科名手,本非治外专家,而偶治外疡,亦 复时有奇效,此事实之有可考者,而亦事理之最可信者,且亦天下之良医所公认者也。惟是 疡之为病,甚繁赜矣。即其外候之变迁,亦复层出不穷,步骤次序,必不可紊。设非专心致 志,研究一番,纵使长于内科,理法深邃,而移以治疡,即能大致楚楚,然细缄密缕,必有 不逮;则按之实际,亦不能按部就班,铢两悉称。盖治疡大旨,虽无不以内证为权衡,而对 于外证,如消毒止痛,去腐生新之类,必须有二三味合宜之药,为之导引,而后内外各如其 分。否则全无关系,又安能收复杯取效之应。况乎所发部位,各有分野;分经论治,尤不可 笼统含糊,浮泛不切。而世俗所传外科各书,且有百病通治之煎方,宁不隐约模糊,长如黑 暗地狱。如通行之仙方活命饮、神授卫生汤等方,凡是疡医家言,无不列之首简,谓为能治 一切痈疽,退毒定痛,如何神效云云。试为考其实在作用,庞杂无纪,既无法律可言,又安 有效验可望。盖凡是一病,虽曰自有对病应验之药;然同此一病,而温凉寒热,虚实轻重, 始传末传,亦复各各不同,已无预定一方可以通治之理。而乃曰古有成方,且可通治上下大 小一切痈疽,未成即消,已成即溃,自治至终,无不合辙。揆之情理,其谬何如。须知见证 治证,随宜加浮芜杂,无一是处。而乃大张其名,眩人耳目,一则曰仙方,再则曰仙授,自 诩神通,适以彰其妄诞而已。今试以仙方活命饮一方论之。药用乳香、没药、赤芍、甘草节 、归尾、穿山甲、皂角刺、银花、白芷、陈皮、花粉、贝母、防风十三味。乳香、没药固世 俗所谓止痛之套药也,其性粘韧,能合金刃创口,外敷止血定痛,最有神验;又可研敷作外 疡生肌长绞肉子药。此乳没两味之第一功用也。又其气芳香,能舒肝胃之气,则内服以治肝 心隐痛,亦或有效。古人之用以止痛者如此。然其质是树胶,一入煎剂,粘稠凝腻,其臭反 恶,难于入口,即令勉强吞咽,亦必惹胃泛恶,甚者则吐。古人用此二味,皆入丸散,未见 有作汤饮者。《本草纲目》所引诸方,尚皆如此。而后之俗医,乃以止痛二字乱入煎方。姑 无论其有无效力,而令病者饮此浊胶,徒犯肠胃,亦已太酷。盖俗医只知人云亦云,并未深 明古人用药有法。若令医家亲啜一匙,吾知其亦必愁眉闭目而不能下咽。甘草能治外疡,乃 甘为土之正味,百毒入土而化,故甘草能消外科之毒。然甘者必腻,若湿病痰病得之,必满 必呕。古人成方,虽多以甘草调和诸药,而今人则用之甚少,诚有见于此中弊窦。况在外疡 ,湿痰为病最多。故患疡者,舌苔多浓浊粘腻,甘味皆是禁药,况大甘大腻如国老乎。又俗 医每谓甘草节专治疡患,其说不知何本。考李氏濒湖《本草纲目》引书最博,辨药极详,于 甘草有梢有头,而独无节。可知明代尚无此谬说。今就药肆中持甘草观之,长者尺余,两端 如一,其节安在。而俗医处方,竟大书特书曰甘草节若干,岂非以盲引盲之故态。(或谓甘 草 ,故专治疡。其说颇似有理,然细思之,终觉可哂。)赤芍、归尾破血活血,惟是血瘀者可 用 在肉里,早用刀针,大是痛苦,不得已而用此二物,使之向外面皮肤透达,俾得从速用针, 可免内攻化巨,亦是避重就轻之法;若内脓未成,犹可消散,而妄用之,适以助其成脓外溃 ,则小病化大,而大病可危。病者何辜。与医何仇?而必令其惨痛号呼,脓血横决,何其忍 耶。陈皮、贝母惟上部热痰为患,如发颐痰核之类宜之。白芷芳香上行,可散头面之风;防 风辛温,以散寒风,为百药长,而风热已大非所宜。若在温热湿热诸病,岂非鸩毒。银花、 花粉则清凉之味,宜于温热而寒证所忌。似此温凉并进,糅杂成方,而曰治一切痈疽,无论 阴阳,宁非大谬。又《王氏全生集》有小金丹、醒消丸等方,颇为时俗所尚,然亦无通治百 病之理。而近更有所谓六神丸者,以珠黄、脑麝、蟾酥、腰黄六物为方,以百草霜为衣,价 值兼金,可为贵重。而按之药性病情,亦非外疡有效之药。乃俗人不察,群认为治疡必效之 神丹,甚至医林亦推重之,不从效力上着想,而惟以重价为佳,徒耗病家资财。庸陋之尤, 更是可笑。寿颐秉师门家法,参以生平阅历,颇觉一病有一病之方剂,尚必随其人之气体, 而相与变迁,已非板方所能必效,更安有预备数方,可以泛应曲当之理。但分证言之,亦未 尝无门径之可寻。用是撮其大旨,分门别类,列举各法,姑示涯略。虽曰东鳞西爪,必不能 曲尽精微,要之门径既清,则临时制裁,自能变化。较之从事于古方之浑漠无垠,不分虚实 ,不辨温凉者,不啻指南有针,导之觉路矣。至于外治各药,退毒围毒,温散凉散,提毒消 毒,止痛止血,收湿止痒,去腐生新诸法咸备,与内服煎剂,各收效果。更不可泛泛不切, 敷衍了事。考之古书,成方千万,可供实用者,竟百不得一,甚者且贻误无穷。不能照书配 用,幸图一效。要知事倍功半,既不当以临床为练习之场。如果以药试人,且不啻借病患作 习射之鹄。爰以师门心法暨半生经验各药别为一章,并录于篇。务使一方有一方之效力,俾 同学人习此一编,而随宜施治,绰有余裕,借以利济苍生,拯其疾苦,鲰生事业,差足自豪 。若夫内服煎剂,分证治疗,则各有攸宜,不能泛然立方,仍蹈通套之陋。因别采疡科治案 ,辑为平议一编。庶几是是非非,具有经纬;治疡一门,无余蕴矣。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篇名>第二节·论肿疡退消之剂 属性: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于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病者不以为功 ,医者亦可省许多手续。此良医之用心,而亦治医之最上乘也。惟是消肿之法,最为细密。 一病有一病之来源,七情六淫,三因各异。若不能于病之本探其源而治之,则断无消散之希 望。而或者乃仅仅于部位上形色上求之,抑末矣。如病本外因,则风寒暑湿之侵淫,既各随 其感触而成疡患。如病本内因,则气血痰郁之壅滞,亦流注于经隧而发大痈。故凡退肿消毒 之大法,以治外感,则有风者疏其风,有热者清其热,有湿有寒者理其湿、祛其寒。以治内 伤,则气滞者理其气,血瘀者行其血,痰凝饮积者导其痰、涤其饮。正本清源,无一非退消 之良剂。 此外惟有五志之火,七情之郁,其来以渐,结为坚肿。如乳癖、乳岩、失荣、石疽等证 ,则由来已久,蒂固根深,虽有养液和荣、软坚流气之良法,而苟非病者摆脱尘缘,破除烦 恼,怡情悦性,颐养太和,则痼疾难疗,必无希冀;而其余诸证,批 导 ,孰不 。然必辨之也精,斯识之也确,因端竟委,探本穷源,已非庸耳俗目之头痛医头,脚痛治脚 之所能望其项背矣。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篇名>第三节·论肿疡内已成脓之剂 属性:肿疡治疗,总以消散为第一要义。能于消肿各法,随证分治,纵有大证,亦可衰减其势 。所谓大化为小,小化为无。病者隐受其惠于不知不觉之中,医者亦有功而不居。仁人之用 心,不当如是耶。至不得已而消之不尽,或治之已晚,内已酿脓,势必不能全退。于斯时也 ,内服煎剂,亦惟以消散为主;仍须分别病因,根据上条退消各法,随证用药。盖以中虽成脓 ,而四周之肿犹在,故仍以消肿为急,置其脓成于不问。庶几余肿既消,即成溃亦必不巨。 万不当早用透达之药,令其迅速蒸脓,攻孔日大,收敛费时。山甲片、皂角针走窜极迅,透 脓极易。未成脓者,早用之即易蒸脓,不能全散。惟阴寒之证,坚块漫肿,借其流动之势, 亦可消散凝滞。若有脓成肉里,深藏不透,则用此并加川芎,能使肿势高突,透达于外,提 深就浅,亦是一法。惟肿疡苟非真气大衰之人,必无用补之法。一投补剂,助桀为虐。俗子 不知,误于张洁古黄 为疮家圣药一句,动辄乱投,致令轻证化大者不可枚举,害人不浅。 而治疡者皆不知其弊,良可浩叹。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篇名>第四节·论肿疡行气之剂 属性:疡之为病,必肿必痛。其故无他,气血壅滞,窒塞不能而已。所以消肿止痛,首推行血 行气为必要之法。惟行血不可太猛。破血逐瘀之品,非可轻率乱投,转滋流弊。而行气之药 ,可以万全无害。抑且血之壅,即由于气之滞;苟得大气斡旋,则气行者血亦行,尤为一举 而两得。此则古人治疡,注重气分,洵分握要之图也。宋《李氏集验》背疽方有五香连翘汤 、内补十宣散,《窦氏疮疡经验》有许多流气饮,虽方药未免丛杂,而多用气分之药,最是 古人治疡正轨。寿颐谓气为血帅,血随气行,天地之大,必以空气营运化生万物。而人在气 交之中,动作行为,无一非此大气流行,为之鼓荡。所以凡治百病,必参以气分之药,而后 吹嘘运用,功效乃神。 古人补血之方,首推四物。地黄浓腻,非得归芎辛温运动之力,则呆滞有余,弊多利少 。制方精义,即在利用气药。而俗人昧焉,且谓当归、川芎即是补血之物,于古人用药真义 ,未能体会,哪不可怪。况在疡患,明是气滞不行为病,苟不振动其气机,何能有济。此固 治疡者始终利赖之捷诀,而凡通达经隧,宣络脉之法,因无一不在行气二字之中者矣。 <目录>卷上\第三章·治疡药剂 <篇名>第五节·论外疡治痰之剂 属性:痰者,本非吾人体中应有之物质,而以观近人病状,则挟痰之证甚多。岂丹溪所谓东南 地土卑湿,由湿生热,湿热生痰,果得之于土薄水浅,而非人力之所能为耶。毋亦体质素弱 ,脾运失司,大气之斡旋无权,饮食之消化不力,坐令水谷之精,不为津液,以洒陈于五脏 ,和调于六腑,而徒酿为顽痰浊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