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外科心法要诀 书名:外科心法要诀 作者:吴谦等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42年 免费下载700多本医学电子书请到【中医宝典】下载中心 网址:http://zhongyibaodian.com/download/ 【中医宝典】正在整理中医学典籍,欢迎您的参与。 如有关于《外科心法要诀》的问题和讨论请联系邮件 2867481452@qq.com <目录>卷一 <篇名>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属性:手之三阳手外头,手之三阴胸内手,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走。 【注】手之三阳手外头者,谓手阳明大肠经,从手次指内侧之端,上行手臂外之上行(音杭),至头鼻孔两旁也; 手少阳三焦经,从手四指外侧之端,上行手臂外之中行,至头耳前动脉也;手太阳小肠经,从手小指外侧之端,上行手 臂外之下行,至头耳中珠子也。手之三阴胸内手者,谓手太阴肺经,从胸乳上循行 内,下行肘臂内之上行,至手大指 内侧之端也;手厥阴心包络经,从腋下乳外,循行 内,下行肘臂内之中行,至手中指之端也,手少阴心经,从腋筋间 循行 外,下行肘臂内之下行,至手小指内侧之端也。足之三阳头外足者,谓足阳明胃经,从头目下循颊颈乳中,下行 腹外股膝跗之前行,至足二指之端也;足少阳胆经,从头目外 ,循行绕耳颅巅,下行胁跨膝跗之中行,至足四指外侧 之端也;足太阳膀胱经,从头目内 ,循行额巅项背,外行臀 踝之后行,至足小指外侧之端也。足之三阴足内走者, 谓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外侧之端,循行前行上内踝,上 ,膝之中行,内行阴器腹胁之外行,上至乳下也;足太阴 脾经,从足大趾内侧之端,循内联踝膝里股内之中行,上行腹中至季胁也;足少阴肾经,从足心循内联踝足跟内侧之后 行,上腹内至胸也。诸阳行外,诸阴行里,四肢背腹皆如此也。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头前正面歌 属性:头督唇任五中行, 傍足太颧手阳,侧上足少绕耳手,鼻傍手明唇足方。 【注】头之正面分五行(音杭),其中行上嘴唇以上,属督脉;下嘴唇以下,属任脉,此为中行也。其第二行,目 内旁上,属足太阳经,鼻旁下,属手阳明经,此为第二行也。其第四行,面颧骨外旁,属手太阳经;头侧上,属足少 阳经;绕耳前后,属手少阳经,此为第四行也。其第三行唇旁,属足阳明经,为第三行也。 \r头前正面图\p04-34a1.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头后项颈歌 属性:头后七行督中行,惟二足太足少阳,颈前任中二足明,三手四行手太阳,五足少阳六是手,七足太阳督中行。 【注】头后项颈分七行∶其中行属督脉,惟两旁第二行属足太阳经,其余第三行,四行、五行皆属足少阳经。颈前 中行属任脉,二行属足阳明经,三行属手阳明经,四行属手太阳经,五行属足少阳经,六行属手少阳经,七行属足太阳 经,项后中行属督脉经也。 \r头后项颈图\p04-34a2.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胸腹脊背图 属性:胸腹二行足少阴,三足阳明四太阴,五足厥阴六少阳,脊背二三足太阳。 【注】胸腹之中行属任脉,两旁第二行属足少阴肾经,第三行属足阳明胃经,第四行属足太阴脾经,乳下胁上第五 行属足厥阴肝经,胁后第六行属足少阳胆经,脊外两旁二行、三行俱属足太阳膀胱经,脊之中行属督脉经。 \r胸腹图\p04-34a3.bmp\r \r脊背图\p04-34a4.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手膊臂外内歌 属性:手膊臂外上手明,中手少阳下太阳,手膊臂内上中下,手太厥少分三行。 【注】手膊臂之外面,系手三阳经部位也。上行属手阳明经,中行属手少阳经,下行属手太阳经,手膊臂之内面, 系手三阴经部位也。上行属手太阴经,中行属手厥阴经,下行属手少阴经。 \r手膊臂外图\p04-34a5.bmp\r \r手膊臂内图\p04-34a6.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足膝外内歌 属性:足膝外前足阳明,中行少阳后太阳,足膝之内前中后,足厥太少分三行。 【注】足膝之外面,系足三阳经部位也。前行属足阳明经,中行属足少阳经,后行属足太阳经。足膝之内面,系足 三阴经部位也。足大趾外侧之前行,股内之中行,属足厥阴经。内侧之中行,股内之前行,属足太阴经。足心绕踝之后 行,属足少阴经。 \r足膝外图\p04-34a7.bmp\r \r足膝内图\p04-34a8.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肺经歌 属性:太阴肺经起乳上,系横出腋 中廉,达肘循臂入寸口,上鱼大指内侧边。 【注】手太阴肺经,起于乳上三肋端,去中行旁开六寸,腋前外湾而至 间,由 中廉达肘内,循臂里,过前廉, 入寸口,上鱼际,终于手大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 \r手太阴肺经图\p04-34a9.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大肠经歌 属性:阳明之脉手大肠,次指内侧起商阳,循手臂外过肘 ,达肩入缺上颈旁,贯颊下齿出人中,上侠鼻孔终迎香。 【注】手阳明大肠经,起于手大指之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循大指次指之岐骨,行臂外前廉,过肘外,自 达肩,行缺盆直上头颈之侧,环出人中之左右,以侠鼻孔两旁迎香穴而终焉。 \r手太阳明大肠经图\p04-34a10.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胃经歌 属性:阳明胃起目下胞,从鼻入齿还承浆,颐后颊里上耳前,额颅下循两颈旁。从缺盆口下乳中,循腹腿班腿面行,外抵 膝膑走足跗,至足中趾外侧当。 【注】足阳明胃经,起于目下鼻旁,下夹口吻绕腮,上行耳前,至额角;下行颈侧,夹结喉,至肩上横骨陷中;下 行当乳之中,去中行旁开四寸;从乳顶下行至脐旁,去中行旁开三寸;从脐旁下行至腿之合缝,去中行旁开二寸;从合 缝斜行向外,直下膝外前廉,至 骨,倒上复转注而下行,至足中趾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而止。 \r足阳明胃经图\p04-34a11.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脾经歌 属性:太阴脾起足大趾,上循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内踝前,上 循行胫膝里,股内前廉入腹中,斜行九肋季胁止。 【注】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端内侧,去爪甲角韭叶许,由内侧白肉际核骨之后,过内踝之前,自里中廉上膝; 由大腿内廉入腹里,上至乳上旁开四寸五分,至胸中行旁开六寸许,是其部也;向外行至九肋间,季胁之端而终。 \r足太阴脾经图\p04-34a12.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心经歌 属性:少阴心经腋筋间, 后肘臂内后廉,由内后廉至锐骨,小指内侧爪甲端。 【注】手少阴心经,起于臂内腋下筋间,循臂 之外后廉,至肘内廉,循臂内后廉,下抵掌后锐骨之中,行于手小 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而终。 \r手少阴心经图\p04-34a13.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小肠经歌 属性:太阳小肠小指端,循手外廉踝骨前,从手踝骨出肘外,上循 外出后廉,上过肩解绕肩胛,交肩贯颈曲颊边,面鸠 骨下陷中取,耳中珠子经穴全。 【注】手太阳小肠经,起于手小指外侧之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由手外侧至手踝骨之前,行肘外后廉,上循 外 过肩后廉,而上行肩;自肩贯颈,过曲颊斜上颧骨,至耳前而终。 \r手太阳小肠经图\p04-34a14.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膀胱经歌 属性:太阳膀胱起内 ,上额交巅耳后寻,下项循肩肩膊内,侠脊抵腰下贯臀。贯臀斜入委中穴,与支下合 中存,贯 内出外踝后,小指外侧终至阴。 【注】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 ,上额交颠,从颠至耳上角后行,下项循肩膊内,有二道∶一道侠脊旁开寸半, 抵腰中,腰中有四空,从腰中下贯臀,入 中;一道又从膊内左右分,下贯胛,侠脊内,旁开三寸,下过髀枢,循髀外 后廉,下合 中,以下贯 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端,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至阴穴而终。 \r足太阳膀胱经图\p04-34a15.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肾经歌 属性:少阴肾经起足心,上内踝骨足后跟,上 出 入股内,行至胸中部位分。 【注】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心陷中,循内踝入足后跟,中内联踝之上,上 分中,出 内廉后股内,上行至合缝; 自合缝上行,去腹中行旁开一寸至脐;从脐旁上行,复上去中行旁开一寸五分;从腹上行至胸中,旁开二寸而终。 \r足少阴肾经图\p04-34a16.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心包络经歌 属性:厥阴心包腋下起,腋下乳外 内行,入肘下行两筋间,入掌中指之端止。 【注】手厥阴心包络经,起于腋下三寸,乳外侧一寸许,从腋下向外上转,循臂内入肘内,下行两筋之间入掌中, 循中指出其端而终。 \r手厥阴心包络经图\p04-34a17.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三焦经歌 属性:少阳三焦四指端,手腕臂外两骨间,贯肘上肩项耳后,上绕耳前动脉间。 【注】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手小指次指之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由小指次指岐骨之间,上行手腕臂外两骨中间, 贯肘上肩;由肩上项至耳后,上绕耳上角,下循耳前动脉而终。 \r手少阳三焦经图\p04-34a18.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胆经歌 属性:少阳胆经起外 ,绕耳前后上额颅,巅后颈肩腋季胁,跨膝踝跗小指出。 【注】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 ,斜贯耳前,循行耳后,上抵额颅,至颠后行颈侧,过肩下腋,走身侧之季胁,下 腿跨,行膝之外,至外踝之前,内行足跗,至足小指次指之外侧,去爪甲角如韭叶许而终。 \r足少阳胆经图\p04-34a19.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肝经歌 属性:厥阴肝经起聚毛,循行足跗内踝间,上 环阴器季胁,上行乳下二肋端。 【注】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后,去爪甲韭叶聚毛处,循行足跗上面,走内踝,上行 过膝,直上环阴器,向 外湾行至季肋内,斜上行直乳下二肋端而终。 \r足厥阴肝经图\p04-34a20.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任脉歌 属性:任脉起于两阴中,上行毛际腹中行,颈下结喉中央上,唇棱下陷承浆名。 【注】任脉起于前阴、后阴之中间,前行横骨,上行毛际,由毛际直上腹之中行,上行颈下结喉上之中央,由结喉 上行至下唇棱下陷中而终。 \r任脉图\p04-34a21.bmp\r <目录>卷一\十二经循行部位歌 <篇名>督脉歌 属性:督脉起于尻骨端,后行脊背腰脑巅,前行鼻柱皆中道,唇内齿上龈缝间。 【注】督脉起于尻骨之端,由尻骨后行脊背之中行,上行至颠顶之中,前行至鼻下人中,至唇内门牙之中缝而终。 \r督脉图\p04-34a22.bmp\r <目录>卷一 <篇名>脉诀 属性:\x脉部位歌\x 脉为血脉百骸通,大会之地寸口宗,掌后高骨名关上,关之前后寸尺名。 【注】脉者血之府也。周身血脉,营运贯通,十二经中,皆有动脉。独取寸口者,盖以其经每至寅时,各经之气皆 上朝而大会于肺,故曰寸口宗也。掌后有高骨隆起,界于尺脉、寸脉之间,名曰关部。关前之位,其名曰寸;关后之位, 其名曰尺。尺、寸者,谓从关上至鱼际长一寸,从关下至尺泽长一尺,故名之也。 \x脉分主歌\x 上焦候寸下焦尺,中焦之候属两关,包络与心左寸应,胆与肝家在左关,膀胱小肠肾左尺,胸中及肺右寸间,胃与 脾脉右关取,大肠并肾右尺班。 【注】两寸之脉,主候上焦胸中;两关之脉,主候中焦膈中;两尺之脉,主候下焦腹中。左寸之脉,浮候包络,沉 以候心;左关之脉,浮以候胆,沉以候肝;左尺之脉,浮候膀胱、小肠,沉以候肾。右寸之脉,浮候胸中,沉以候肺; 右关之脉,浮以候胃,沉以候脾;右尺之脉,浮候大肠,沉亦候肾。此遵《内经》分发三部诊脉法也。伪诀以大肠、小 肠配寸,三焦、命门配尺,包络竟置不问,悉属不经。滑寿以左尺候小肠、膀胱,右尺候大肠。千古只眼也,当从之。 \r分发脏腑脉图\p04-34a23.bmp\r \x浮沉脉歌\x 浮沉从肉上下行,皮浮属肺血心经,筋沉属肝骨沉肾,肌肉为脾候在中。 【按】《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内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然外以候腑,内以候脏,《内经》、 脉书确然可考,岂有独于脾胃则曰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者耶?当以“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之句为正。其尺外之“外” 字,当是“内”字;尺里之“里”字,当是“外”字。中附上,左右之“内”、“外”字;上附上,左右之“内”、“外” 字,皆当改之。故不循旧图所列,以符内候脏、外候腑之义。 【注】脉从肉上行者,谓之浮;脉从肉下行者,谓之沉。然心、肺俱浮,于皮毛取之而得者,肺之浮也;于血脉取 之而得者,心之浮也。故曰皮浮属肺血心经也。肝肾俱沉,以筋平取之而得者,肝之沉也;至骨取之而得者,肾之沉也。 故曰筋沉属肝骨沉肾也。肌肉在浮沉之间,属脾。其候在中,故曰候在中也。凡脉以部位而得名者,皆统于浮沉。故以 浮沉为提纲,以统濡、弱、芤、伏、牢、革、虚、实、微、散诸脉也。 \x濡、弱、芤、伏、牢、革诸脉歌\x 浮沉无力曰濡弱,中取无力芤脉看,沉极筋骨为伏脉,浮沉极力革牢参。 【注】浮而无力谓之濡脉,沉而无力谓之弱脉。浮沉有力,中取无力,状如葱管,谓之芤脉。沉极推至筋骨,按之 而始得者,谓之伏脉。浮而极有力者,谓之革脉。沉而极有力者,谓之牢脉。 \x虚、实、微、散诸脉歌\x 三部有力曰实脉,三部无力虚脉称,三部无力而且小,似有如无微脉名,三部无力而且大,涣漫不收散脉形。 【注】浮、中、沉三部俱有力,谓之实脉。浮、中、沉三部俱无力,谓之虚脉。浮、中、沉三部无力,按之且小, 似有似无,谓之微脉。浮、中、沉三部无力,按之且大,涣漫不收,谓之散脉。 \x迟、数、缓、疾、结、促、代诸脉歌\x 三至为迟六至数,四至为缓七至疾,缓止为结数止促,动止难还代脉识。 【注】一呼一吸,谓之一息。一息三至,谓之迟脉。一息四至,谓之缓脉。一息六至,谓之数脉。一息七至,谓之 疾脉。缓脉动时一止,谓之结脉。数脉动时一止,谓之促脉。结促之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谓之代脉。凡脉以至数 而得名者,皆统于迟数。故以迟数为提纲以统缓、疾、结、促、代五脉也。 \x滑、涩、弦、紧、洪、细、大、长、短、动诸脉歌\x 滑脉如珠溜不定,涩脉滞涩往来艰,弦脉端直细且劲,紧比弦粗劲且弹。来盛去衰洪脉是,细则如丝大豁然,长脉 迢迢短缩缩,如豆摇摇作动看。 【注】形状如珠,滑溜不定,谓之滑脉。往来滞涩,进退维艰,谓之涩脉。状如弓弦,细而端直,按之且劲,谓之 弦脉。较弦则粗,按之劲,左右弹者,谓之紧脉。上来应指而盛,下去减力而衰,谓之洪脉。脉形软直如丝者,谓之细 脉。脉形粗大豁然者,谓之大脉。来去迢迢而长,谓之长脉。来去缩缩而短,谓之短脉。其形如豆,约约动摇不移者, 谓之动脉。凡脉以形状而得名者,皆统于滑涩。故以滑涩为提纲,以统弦、紧、洪、细、大、长、短、动八脉也。 \x痈见疽脉、疽见痈脉歌\x 痈脉脉宜洪大数,若逢牢短化脓难,疽脉最宜沉与弱,浮大且散命归泉。 【注】痈乃阳毒,应见阳脉。若洪大而数,则毒易溃。若见牢短之脉,则为阴凝气少,故曰化脓难也。疽乃阴毒, 脉应见沉与弱,是为顺脉。若见浮大而散,则为阳脱气败,故曰命归泉也。 \x痈疽伏脉歌\x 痈疽伏脉理当明,毒闭于经六脉停,审证无凶宜穿发,气通脉道自然行。 【注】痈疽二证,有见伏脉者,皆由于毒瓦斯闭塞经络,营卫壅滞之故,以致六脉停止,沉伏不见也。若审其证无凶 象,非死脉也。治之惟宜穿通经络,宣发营卫,使气得通,而脉道自然行矣。 \x肿疡、溃疡浮脉歌\x 肿疡浮脉恐多虚,或有风寒在表居,溃后脉浮气外泻,频加补剂始相宜。 【注】肿疡脉浮者,非气血不足,即为风寒在表,须详证施治。溃疡脉浮者,乃气从外泻,须补剂调养,始为合法。 \x肿疡、溃疡沉迟脉歌\x 肿疡沉脉多毒闭,溃后多毒在内存,无力须详毒内陷,迟寒数热更当分。 【注】肿疡不当脉沉而脉沉者,乃毒闭使然也。溃后而沉者,是毒尚存于内也。若沉而无力,恐内虚毒陷,当详审 之∶沉而迟则为兼寒,沉而数则为兼热,更当分别。 \x肿疡、溃疡数脉歌\x 肿疡数脉宜热毒,数且兼洪欲作脓,溃后洪大为病进,脓出洪数治无功。 【注】肿疡脉数,作脓兼洪,皆正应之脉也。若溃后洪大,脓出数洪者,皆为邪盛正虚,病脉相反,其病日进,治 亦无功。 \x肿疡、溃疡滑脉歌\x 肿疡滑脉尚为顺,初起有痰治痰宜,溃后痰多恐气乏,喘生毒陷死之机。 【注】滑主流通。肿疡初起,脉滑无痰,尚为顺脉。若有痰,则当以治痰为急,恐溃后痰多气乏,必致喘生毒陷而 死也。 \x肿疡、溃疡涩脉歌\x 肿疡涩脉属毒滞,有力为实无力虚,溃后脉涩为伤血,急补气血莫迟疑。 【注】涩主滞涩。肿疡初起脉涩者,乃气血为毒滞之征。若按之有力,毒滞为实;按之无力,正损为虚,不可不辨。 若溃后脉涩,为伤血不足之象,急当大补气血,莫迟疑也。 \x肿疡、溃疡虚实脉歌\x 肿疡脉虚宜内托,溃后内虚大补宁,肿疡脉实宜消散,溃后如实毒未清。 【注】肿疡未溃脉虚者,不须攻毒,惟宜内托;已溃脉应虚者,急当以大补收功。如肿疡未溃,脉实者,当消毒散 毒;已溃脉实者,乃毒瓦斯犹未清也。 \x肿疡、溃疡长脉歌\x 肿疡长脉为有余,消散之方任所施,溃后得之为气治,条然和畅不须医。 【注】肿疡见脉长者,乃气血有余,消散之方,任意施治。溃后脉长者,乃气之畅也,故曰气治,不待医药自能愈 也。 \x肿疡、溃疡短脉歌\x 肿疡短脉元气虚,大加补剂始相宜,溃后脉短为虚甚,补之仍短决死期。 【注】肿疡脉短者,元气虚也,非大加补益之剂不可。溃后脉短者,虚之甚也,若补之而脉仍短者,则为败证,其 死必矣。 \x肿疡、溃疡洪脉歌\x 肿疡洪脉阳热盛,宣热攻毒必有功,溃后洪脉毒留内,治之不退自然凶。 【注】肿疡未溃,脉洪者热盛也,宣热攻毒之法可施;若溃后脉洪者,邪盛也。服药而脉洪不退者,为正虚邪盛, 其凶不免。 \x肿疡、溃疡微脉歌\x 肿疡微脉为虚候,内托受补始能痊,溃后见此虽为顺,微细无神作逆观。 【注】肿疡脉微者,乃虚候也,当以内托补剂为主,受补者方能痊可。若溃后脉微,虽为顺候,设按之微细无神, 则根本已亏,亦当作逆证观也。 \x肿疡、溃疡动紧脉歌\x 肿疡将发脉动紧,乃因毒瓦斯外搏经,溃后见之毒内搏,此为残贼证不轻。 【注】肿疡见动脉、紧脉者,乃毒瓦斯外搏于经之象也。若溃后见动、紧之脉,则为毒瓦斯内搏于脏腑之象。盖动、紧 乃残贼之脉,溃后不宜见之,故曰证不轻也。 \x肿疡、溃疡缓脉歌\x 肿疡脉缓何须药,和缓从容最吉祥,溃后见之为胃好,便和饮食自然康。 【注】肿疡脉缓,乃气血和平,不待服药,自然安愈之吉兆也。溃后见之,则为胃和,饮食自甘,二便自调,其证 自然康宁也。 \x肿疡、溃疡芤弦脉歌\x 肿疡芤脉血原虚,溃后见芤理所宜,肿疡弦脉邪作痛,溃后而弦邪病脾。 【注】肿疡未溃,脉芤者,其血必素虚也。溃后见芤,乃去血之后,亦理之所宜也。肿疡脉弦者,乃毒攻作痛之象, 盖弦主痛也;若溃后脉弦者,则为肝邪侮脾,盖弦乃肝脉也。 \x肿疡、溃疡牢脉歌\x 肿疡牢脉为邪固,未作脓时脉见牢,已溃见牢邪难已,结核瘰 不能消。 【注】肿疡脉牢,未作脓时见之,主毒邪牢固难消;溃后见之,邪亦难已。若一切结核瘰 ,见此牢脉,皆主牢固 不能消之候也。 \x肿疡、溃疡濡弱脉歌\x 肿疡濡弱脉不足,扶虚托里始能痊,溃后虽为脉病应,但无虚候始得安。 【注】肿疡脉见濡弱不足者,必用扶元托里之剂,始能痊也。溃后脉见濡弱,虽为脉病相应,但无虚证,始得安全。 若精神疲惫,饮食不思,亦危候也。 \x肿疡、溃疡散脉歌\x 肿疡散脉最可愁,毒盛气散不能收,溃后见斯亦为逆,急投补固或无忧。 【注】肿疡最忌散脉,盖散脉为毒盛气散,不能收功之诊。溃后见之,亦主逆也。急投补虚收固之剂,或有生者。 \x肿疡、溃疡大细脉歌\x 肿疡脉大为顺候,溃后脉大不相宜,肿疡溃后脉细小,总主痈疽气血虚。 【注】肿疡脉大为正实,毒必易出,为顺候也。溃后脉大为病进,其毒难化,为不宜也。肿疡、溃疡,脉见细小者, 总属气血两虚,惟宜大补为主。 \x肿疡、溃疡促脉歌\x 促脉无分肿溃疡,总为阳结不宜常,渐退毒散犹可愈,常进不退必然亡。 【注】肿疡、溃疡脉见促者,皆为阳结,但宜暂而不宜常也。如促脉渐渐而退,则毒亦渐渐而散,犹或可愈。若常 进不退,其亡必矣。 \x肿疡、溃疡结代脉歌\x 肿疡结脉为阴结,急宜温解始能康,溃后见结阴虚歇,如代之歇定然亡。 【注】肿疡脉结者,乃阴结也。急用温散解毒之剂,始可获效。若溃后见结脉,则为阴虚之歇止,尚不主死。若如 代脉之歇,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则为真脏之脉见,定主亡也。 <目录>卷一 <篇名>十二经气血多少歌 属性:多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厥阴经,二少太阴常少血,血亏行气补其荣,气少破血宜补气,气血两充功易成,厥阴 少阳多相火,若发痈疽最难平。 【注】人之十二经,有气血多少之分,多则易愈,少则难痊,疡医明此,临证可豫知痈疽、疮疡之始终难易,而用 药消补之法始当也。如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此二经常多气多血;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手厥阴包络、足厥阴肝, 此四经常多血少气;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手少阴心、足少阴肾、手太阴肺、足太阴脾,此六经常多气少血。大法∶ 血多者,则破其血;气多者,则行其气。气少者,难于起发,宜托补之;血少者难于收敛,宜滋养之;气血两充,则易 于起发,易于收敛。惟手足厥阴、少阳四经,倍多相火,此四经若发痈疽,肌肉难长,疮口难合。倘过用驱毒峻利之药, 以伐其气,以消其血,必难收功。故明其经之气血多少,则用药不致有妄汗妄下之弊矣。 <目录>卷一 <篇名>痈疽总论歌 属性: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外因六淫八风感,内因六欲共七情,饮食起居不内外,负挑跌扑损身形,膏粱 之变营卫过,藜藿之亏气血穷。疽由筋骨阴分发,肉脉阳分发曰痈,疡起皮里肉之外,疮发皮肤疖通名。阳盛 肿赤痛 易,阴盛色黯陷不疼,半阴半阳不高肿,微痛微 不甚红。五善为顺七恶逆,见三见四死生明。临证色脉须详察,取法 温凉补汗攻。善治伤寒杂证易,能疗痈疽肿毒精。 【注】经云∶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故曰痈疽原是火毒生也。痈疽皆因荣卫不足,气血凝结,经络阻隔而生。故 曰经络阻隔气血凝也。其因有三∶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也。外因者,由于春之风、夏之热暑、长夏之湿、秋之燥、冬 之寒也。当其时而至,则为正气;非其时而至,或过盛,则为淫邪。凡此六淫为病,皆属外因。亦有因于八风相感,如 冬至日,正北大刚风;立春日,东北凶风;春分日,正东婴儿风;立夏日,东南弱风;夏至日,正南大弱风;立秋日, 西南谋风;秋分日,正西刚风;立冬日,西北折风。应时而至,主生养万物;不应时而至,主杀害万物。若人感爱,内 生重病,外生痈肿。凡此八风为病,亦属外因。故曰外因六淫八风感也,内因者,起于耳听淫声,眼观邪色,鼻闻过臭, 舌贪滋味,心思过度,意念妄生,损人神气,凡此六欲为病,皆属内因。又有喜过伤心,怒过伤肝,思过伤脾,悲过伤 肺,恐过伤肾,忧久则气结,卒惊则气缩。凡此七情为病,亦属内因。故曰内因六欲共七情也。不内外因者,由于饮食 不节,起居不慎。过饮醇酒,则生火,消灼阴液;过饮茶水,则生湿停饮;过食五辛,则损气血;伤饥失饱,则伤脾胃, 凡此皆饮食之致病也。昼日过劳,挑轻负重,跌扑KT 坠等类,损其身形;夜不静息,强力入房,劳伤精气,凡此皆起 居之致病也。其起于膏粱浓味者,多令人荣卫不从,火毒内结;起于藜藿薄食者,多令人胃气不充,气血亏少,凡此亦 属不内外因也。人之身体,计有五层∶皮、脉、肉、筋、骨也。发于筋骨间者,名疽,属阴;发于肉脉之间者,名痈, 属阳;发于皮里肉外者,名曰疡毒;只发于皮肤之上者,名曰疮疖。凡痈疽阳盛者,初起 肿,色赤疼痛,则易溃易敛, 顺而易治,以其为阳证也。阴盛者,初起色黯不红,塌陷不肿,木硬不疼,则难溃难敛,逆而难治,以其为阴证也。半 阴半阳者,漫肿不高,微痛不甚,微 不热,色不甚红,此证属险。若能随证施治,不失其宜,则转险为顺,否则逆矣。 五善者,五善之证也,诸疮见之为顺,则易治。七恶者,七恶之证也,诸疮见之为逆,则难治。凡患痈疽者,五善为顺, 七恶为逆。见三善者则必生;见四恶者,则必死也。医者于临证之时,须详察色脉,宜温者温之,宜凉者凉之,宜补者 补之,宜汗者汗之,宜攻者攻之,庶有济也。然外证痈疽,犹如内证伤寒,善治伤寒,则杂病无不易治;能疗痈疽,则 诸疮无不精妙。盖以能辨表里、阴阳、虚实、寒热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歌 <篇名>痈疽阳证歌 属性:阳证初起 赤痛,根束盘清肿如弓,七日或疼时或止,二七疮内渐生脓。痛随脓减精神爽,腐脱生新气血充,嫩肉 如珠颜色美,更兼鲜润若榴红。自然七恶全无犯,应当五善喜俱逢,须知此属纯阳证,医药调和自有功。 【注】凡痈疽初起, 热赤痛根束者,晕不散也;盘清者,不漫肿也;肿如弓者,高肿也。此皆属阳之证。故溃脓 脱腐,生新收口,俱见易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歌 <篇名>痈疽阴证歌 属性:阴证初起如粟大,不红不肿疙瘩僵,木硬不痛不 热,疮根平大黯无光。七朝之后不溃腐,陷软无脓结空仓,疮上 生衣如脱甲,孔中结子似含芳。紫黑脓稀多臭秽,若见七恶定知亡,须知此属纯阴证,虽有岐黄命不长。 【注】凡痈疽初起,如粟米大之疙瘩,不红不肿,不 热,木硬不痛,疮根散漫,色黯无光者,此皆属阴之证,故 不溃腐,空仓无脓,生衣如甲叶不脱,孔中结子,如花含子,紫黑脓清臭秽,俱见难愈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歌 <篇名>痈疽半阴半阳歌 属性:阴阳相半属险证,阳吉阴凶生死昭,似阳微痛微 肿,如阴半硬半肿高。肿而不溃因脾弱,溃而不敛为脓饶,五善 之证虽兼有,七恶之证不全逃。若能饮食知味美,二便调和尚可疗,按法施治应手效,阳长阴消自可调。 【注】凡痈疽,似阳不甚 热肿痛,似阴不甚木硬平陷,此属半阴半阳之险证。若渐生善证则生,渐生恶证则死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歌 <篇名>痈疽五善歌 属性: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润鲜,不躁不烦渴,寤寐两安然。肝善身轻便,不怒不惊烦,指甲红润色,溲和便不难。脾善 唇滋润,知味喜加餐,脓黄稠不秽,大便不稀干。肺善声音响,不喘无嗽痰,皮肤光润泽,呼吸气息安。肾善不午热, 口和齿不干,小水清且白,夜卧静如山。 【注】寤寐者,醒与睡也,不怒不惊者,不自怒惊也。溲者,小水也。便者,大便也。不午热者,不午后发热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歌 <篇名>痈疽七恶歌 属性:一恶神昏愦,心烦舌燥干,疮色多紫黑,言语自呢喃。二恶身筋强,目睛正视难,疮头流血水,惊悸是伤肝。三恶 形消瘦,疮形陷又坚,脓清多臭秽,不食脾败难。四恶皮肤槁,痰多韵不圆,喘生鼻扇动,肺绝必归泉。五恶时引饮, 咽喉若燎烟,肾亡容惨黑,囊缩死之原,六恶身浮肿,肠鸣呕KT 繁,大肠多滑泄,脏腑败之端。七恶疮倒陷,如剥 鳝一般,时时流污水,四肢厥逆寒。 【注】呢喃,言语不清也。惊悸,心惊跳也。消瘦,肌肉消瘦也。皮肤槁,干槁也。韵不圆,不响亮也。鼻扇动, 鼻孔扇动也。咽喉若燎烟,干热呛痛也。容惨,不乐也。囊缩,外肾缩也。呕KT ,呕而作格逆也。如剥鳝,疮面无皮, 似剥皮鳝鱼之状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歌 <篇名>痈疽顺证歌 属性:顺证初起小渐大,憎寒壮热渐 疼,气盛顶尖高肿起,血盛根脚收束红。阳证二七脓熟溃,阴证二十一脓始成,已 溃腌气无 气,腐脱新生饮食增。疮形虽大终无害,老少壮弱俱成功。 【注】痈疽初起,从小而大,渐渐憎寒壮热,渐渐疼痛 赤。气盛者,顶尖高肿而起;血盛者,则根脚收束而红, 此顺证也。阳证则十四日,而脓即熟者,阳性速也;阴证必待二十一日,而脓始成者,阴性迟也。已溃脓有腌气,而无 气者,则腐肉易脱,新肉易生。饮食自增,疮形虽大,终无害也。腌气,即俗呼哈拉气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歌 <篇名>痈疽逆证歌 属性:逆证黍米不知疼,漫肿不热顶塌平,未老白头坚且硬,舌干烦躁不生脓。肉肿疮陷猪肝紫,遗尿直视并撮空,眼神 透露精神短,身缩循衣唇吻青,面若涂脂皮枯槁,唇白腹胀定难生。已溃内坚皮破烂,腐后心烦脓水清,新肉不生多臭 秽,头低项软憔悴容。阳病指甲青必绝,阴病颧红命必终。鼻生烟煤谵妄语,新肉板片泻直倾,面色土黄耳枯黑, 人中抽缩沟坦平。口张气出无回返,鼻孔相扇随息行,汗出如珠不易散,血水如肺痰胶 凝。肉绽烂斑神离乱,满面黑气惨天庭,绵溃内似葡萄嵌,眼眶迷漫黑气浓。以上无论肿与溃,但逢此证悉属凶。 【注】痈疽初起,形如黍米,不知疼痛,漫肿不热,顶见平塌,未溃白头,按之坚硬, 舌干烦躁,此等逆证,决不化脓。肉肿疮不肿而陷,其色如猪肝之紫者,是毒邪已深也。 若更见遗尿直视,神露神短,撮空循衣,唇吻青,面若涂脂,皮肤枯槁,唇白腹胀,种 种恶候,断无生理。已溃后,内坚皮烂,腐后心烦,脓水清稀,新肉不生,臭秽难近,头 低项软,形容惟悴,阳病指甲青色,阴病两颧红赤,以至眼眶迷漫黑气浓等证,无论毒 之肿溃,但逢此数者,皆为凶证难治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歌 <篇名>痈疽辨肿歌 属性:虚漫实高火 红,寒肿木硬紫黯青,湿深肉绵浅起 ,风肿宣浮微热疼,痰肿硬绵 不红热,郁结更硬若岩棱,气肿皮紧而内软,喜消怒长无热红。瘀血跌扑暴肿热,产后闪 挫久瘀经,木硬不热微红色,将溃色紫已成脓。 【注】人之气血,周流不息,稍有壅滞,即作肿矣。然肿有虚肿、实肿、寒肿、湿肿、 风肿、痰肿,有郁结伤肝作肿,有气肿,有跌扑瘀血作肿,有产后与闪挫瘀血作肿,诸 肿情势各异。如虚者,漫肿;实者,高肿;火肿者,色红皮光, 热僵硬;寒肿者,其势 木硬,色紫黯青;湿肿者,皮肉重坠,深则按之如烂棉,浅则起光亮水 ,破流黄水;风 肿者,皮肤拘皱不红,其势宣浮微热微疼;痰肿者,软如绵,硬如馒,不红不热;郁结伤 肝作肿者,不红不热,坚硬如石棱角,状如岩凸;气肿者,以手按之,皮紧而内软,遇 喜则消,遇怒则长,无红无热,皮色如常;跌仆瘀血作肿者,暴肿大热,胖胀不红;产后与闪挫瘀血作肿者,瘀血久滞 于经络,忽发则木硬不热微红,若脓已成而将溃者,其色必紫。诸肿形状如此,不可一概而论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歌 <篇名>痈疽辨痛歌 属性:轻痛肌肉皮肤浅,重痛身在骨筋间,虚痛饥甚不胀闭,喜人揉按临时安。实痛饱甚多胀闭,畏人挨按痛难言,寒痛 喜缓色不变,热痛 痛遇冷欢。脓痛鼓长按复起,瘀痛隐隐溃不然,风痛气痛皆走注,风刺气刺细心看。 【注】痛由不通,然亦种种不一,有轻痛、重痛、虚痛、实痛、寒痛、热痛、脓痛、瘀血凝结作痛、风痛、气痛之 别。轻痛者,肌肉皮肤作痛,属浅;重痛者,痛彻筋骨,属深。虚痛者腹饥则甚,不胀不闭,喜人揉按,临时可安;实 痛者,食饱则甚,又胀又闭,畏人挨按,痛不可言。寒痛者,痛处定而不移,皮色不变,遇缓则喜;热痛者,皮色 赤, 遇冷则欢。脓痛者,憎寒壮热,情势鼓长,按而复起。瘀血凝结作痛者,初起隐隐作痛,微热微胀;将溃则色紫微痛, 既溃则不疼。风痛者,走注甚速。气痛者,流走无定,刺痛难忍。诸痛如此,不可不详辨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歌 <篇名>痈疽辨脓歌 属性:痈疽未成宜消托,已成当辨有无脓。按之坚硬无脓象,不热无脓热有脓。大软应知脓已熟,半软半硬脓未成。按之 即起脓已有,不起无脓气血穷。深按速起稀黄水,深按缓起坏污脓。实而痛甚内是血,内是气兮按不疼。轻按即痛知脓 浅,重按方疼深有脓。薄皮剥起其脓浅,皮不高阜脓必浓。稠黄白脓宜先出,桃红红水次第行。肥人脓多瘦人少,反此 当究有变凶。稠黄气实虚稀白,粉浆污水定难生。汗后脓秽犹可愈,脓出身热治无功。 【注】凡看痈疽疮疡,情势未成者,即用内消之法;若情势已成,即用内托之法,当辨脓之有无浅深。以手按之坚 硬者,无脓之象。按之不热者无脓,热者有脓。按之大软者,内脓已熟;半软半硬者,脓未全成。按之指起即复者,有 脓;不复者无脓,其气血必穷而虚甚也。深按之而速起者,内是稀黄水;深按之而缓起者,内是坏污脓。按之实而痛甚 者,内必是血;按之虚而不疼者,内必是气。轻按即痛者,其脓浅;重按方痛者,其脓深。薄皮剥起者,其脓必浅;皮 色不变,不高阜者,其脓必稠。大抵痈疽疮疡,先宜出黄白稠脓,次宜出桃花脓,再次宜流淡红水。胖人宜于脓多,瘦 人宜于脓少。若胖人脓少,是肉不腐;瘦人脓多,是肉败坏,皆非吉也。又凡气实者多稠黄脓,气虚者多稀白脓,半虚 半实者多稠白脓。又有脓出如粉浆,如污水者,谓之败浆,不治之证也,命必难生。惟汗后脓秽者可愈,若脓已出,而 身犹大热不休者,治亦无功。盖痈疽之得脓,如伤寒之得汗,汗出而反大热者,坏伤寒也;脓出而身犹大热者,坏痈疽 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歌 <篇名>痈疽辨痒歌 属性:初起作痒因风热,溃后脓沤或冒风,将敛作痒生新肉,痒若虫行气血充。 【注】痒属风,亦各有因。凡肿疡初起,皮肤作痒者,为风热相搏。溃后作痒者,轻由脓沤,甚由疮口冒风,故突 起疙瘩,形如小米。抓破之后,津水者,是脾湿;津血者,是脾燥。若将敛作痒者,缘初肿时肌肉结滞,气血罕来,及 至将敛,气血渐充,助养新肉,故痒也。然必痒若虫行,方称美疾。他如疥癣作痒皆属风淫,勿视为一类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歌 <篇名>痈疽辨晕歌 属性:真晕应知非肿痕,疮旁形状若红筋,脏腑蕴受锐毒发,三晕可愈五伤身。 【注】俗以肿痕为晕,非真晕也。真晕生于疮口之旁,状若红筋,皆由脏腑蕴受锐毒而成,二三晕可治,五晕难医。 <目录>卷一 <篇名>痈疽总论治法歌 属性:痈疽疮疡初如粟,麻痒 痛即大毒。不论阴阳灸最宜,灸后汤洗膏固护,内用疏解与宣通,外宜敷药四围束。轻证 神灯照三枝,平塌须急补不足,高肿不可过于攻,内热毒盛须消毒。二便秘结宜通利,脏腑宣通方为福,十日以后疮尚 坚,铍针点破最宜先,半月之后脓若少,药筒拔提脓要粘。疮已溃烂腐不脱,当腐剪破开其窍,能令脓管得通流,自然 疮头无闭塞。频将汤洗忌风吹,去腐须当上灵药,生肌散用将敛时,保养须勤毋怠惰。切忌脓出投寒凉,冬宜温室夏明 窗,肌肉长平将疮敛,谨慎调理更加详,新肉如珠皮不敛,若失保养命多亡。 【注】痈疽疮疡初起如粟,若麻痒 痛者,即毒甚也。七日以前,情势未成,不论阴阳, 俱先当灸之。轻者使毒瓦斯随火而散,重者拔引郁毒,通彻内外,实良法也。灸完即用汤 洗之法,洗完用太乙膏贴于疮顶上,预防风袭;内服疏解宣通之剂,如神授卫生汤、内 疏黄连汤、蟾酥丸之类;外围敷药,如冲和膏、玉龙膏之类,四围束之。轻证以神灯照 照之,每用三枝。如情势已成,当因证施治。 平塌者宜投补剂,以益其不足,使毒外出;高肿者不可过于攻伐,以伤元气,致难溃敛;内 热盛者,须佐消毒之剂,以防毒炽;二便秘结者,急用通利之方,使脏腑宣通,方为佳 兆。如十日之后,疮尚坚硬,必须用铍针,当头点破;半月之后,脓尚少者,急用药筒拔 法拔之,脓血胶粘者为顺,紫血稀水者为逆;过二十一日,纵有稀脓,亦难治矣。若已溃 之后,腐仍不脱,堵塞疮口者,用刀剪当头剪开寸余,使脓管通流,自然疮不闭塞。拔 脓剪腐已完,用方盘一个,疮下放定,将猪蹄汤以软帛淋洗疮上,并入孔内,轻手擦净 内脓,庶败腐宿脓,随汤而出,以净为度。再以软帛叠成七八重,勿令太干,带汤乘热,覆 于疮上,两手轻按片时,帛温再换。如此洗按四五次,血气疏通,患者自然爽快。每日 如是洗之,谨避风寒。腐肉处以黄灵药掺之,候腐肉脱尽,已见红肉时,洗后随用抿脚挑 玉红膏于手心上,捺化搽涂疮口内,外用太乙膏盖之。不数日新肉顿生,疮势将敛,以 生肌散或珍珠散撒之。保养谨慎,不可怠缓。脓出后切忌投以寒凉之药,患者冬宜温室,防 其寒也。夏宜明窗,避风暑也。肌肉长平,疮敛时尤加小心,谨慎调理。即使新肉如珠,皮 口将敛,若调理疏忽,失于保养,恐致虚脱暴变,命必危亡矣。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治法歌 <篇名>内消治法歌 属性:内消表散有奇功,脉证俱实用最灵,脉证俱虚宜兼补,发渴便秘贵疏通。清热解毒 活气血,更看部位属何经,主治随加引经药,毒消肌肉自然平。 【注】经云∶发表不远热。又云∶汗之则疮已。故曰内消表散有奇功也。惟脉证俱实 者,斯可用之。若脉证俱虚,便宜兼补,发渴便秘,须急疏行,不可概施表散之剂也。痈 疽皆因气血凝结,火毒太盛所致。故以清热解毒,活气活血为主。更宜详看部位,属何 经络,即用引经之药以治之,则肿痛自消,肌肉自平矣。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治法歌 <篇名>内托治法歌 属性:已成不起更无脓,坚硬不赤或不疼,脓少清稀口不敛,大补气血调卫荣,佐以祛毒 行滞品,寒加温热御寒风,肿消脓出腐肉脱,新生口敛内托功。 【注】凡疮肿已成,不能突起,亦难溃脓,或坚肿不赤而疼,或不疼,脓少清稀,疮口 不合,皆气血虚也。宜以大补气血,调和荣卫为君,祛毒为佐,加以辛香,行其郁滞,加 以温热,御其风寒,候脓出肿消,腐肉尽去,气血充足,新肉自然生矣。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治法歌 <篇名>虚实治法歌 属性:痈疽未脓灸最良,药服托里自安康,发热恶寒身拘紧,无汗表散功最长。肿硬口干 二便秘,下利毒热自然凉, 痛热盛烦躁渴,便和清热自吉昌。内脓不出瘀肉塞,用刀开 割法相当,软漫无脓不腐溃,宜服温补助生阳。溃后新肉如冻色,倍加温热自吉祥,大 汗亡阳桂枝附,自汗肢厥四逆汤。脾虚溃后肌消瘦,脓水清稀面白黄,不眠发热疮口懈, 食少作渴大便溏,宜服清补助脾剂,投方应证保无妨。 【注】凡治痈疽,不问阴阳表里,日数远近,但未见脓时,俱宜灸之。 肿发热脉浮 者,宜用托里之药。若脉紧,发热恶寒,遍身拘紧无汗者,宜用表散之药。肿硬口干,二 便秘涩者,宜用下利之药,以泄其毒。热 痛势深,烦躁饮冷,口燥舌干便和者,宜用 清热之药。内脓不出,瘀肉堵塞疮口者,用刀开割之。软漫无脓,不腐溃者,阳虚也,助 以温补之剂以生其阳。溃后新肉生迟,如冻色者,肉冷肌寒也,宜倍加温热之药。如大 汗不止者,亡阳也,宜用桂枝、附子等药。自汗肢厥者,宜用四逆汤。若溃后肌肉消瘦,脓 水清稀,面色黄白者,脾虚也;不寐发热者,虚火上炎也;疮口懈大者,气陷不固也;食 少作渴,大便溏者,脾虚热也,俱宜服清补助脾之药。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治法歌 <篇名>痈疽针法歌 属性:取脓除 用铍针,轻重疾徐在一心,皮薄针深伤好肉,肉浓针浅毒犹存。肿高且软 针四五,坚肿宜针六七分,肿平肉色全不变,此证当针寸许深。背腹肋胁生毒患,扁针斜 入始全身,欲大开口针斜出,小开直出法须遵。气虚先补针宜后,脓出证退效如神,用 在十日半月后,使毒外出不伤人。又有不宜用针处,瘿瘤冬月与骨筋。 【注】经云∶痈气之 者,当以针开除去之。又云∶铍针未如锋锐,以取大脓。故曰 取脓除 用铍针也。其轻重疾徐,自有一定,在人心度量用之,不可乱施。盖皮薄针深,反 伤好肉,肉浓针浅,毒又难出。大抵肿高而软者在肌肉,针四五分;肿下而坚者在筋脉, 针六七分;肿平肉色不变者,附于骨也,宜针寸许;若毒生背腹肋胁等处,宜扁针斜入, 以防透膜。针既透脓,视疮口必有脓意如珠,斯时欲大开口,则将针斜出;欲小开口,则 将针直出。所谓逆而夺之,顺而取之也。随以棉纸捻蘸元珠膏度之,使脓会齐,二三时 将捻取出,疮口贴太乙膏,四围敷乌龙膏。元气虚者,必先补而后针,脓一出则诸证悉退。 再者,用针自有其时,不可太早,亦不可太迟,如十日之间,疮尚坚硬,用铍针当头点 破。半月后不作脓腐者,用铍针品字样三孔开之,不问深浅,以知痛为住,随用药筒拔 法拔之。又有不宜针者,如瘿瘤、结核之类,肚脐骨节近筋之处,及冬月闭藏之时,皆在所禁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治法歌 <篇名>痈疽砭法歌 属性:痈疽肿赤走不定,赤游丹毒红丝疔,时毒瘀血壅盛证,砭石治法最宜行。只须刺皮 无伤肉,瓷锋对患最宜轻,毒血遇刺皆出尽,肿消红散有奇功。 【注】凡痈疽红肿色赤,游走不定,及赤游丹毒,红丝疔走散,时毒瘀血壅盛等证,皆 宜行砭石之法。然忌其太深,《内经》所谓刺皮无伤肉也。法用细瓷器击碎,取有锋芒者 一块,用箸一根,将头劈开,夹而缚之,用二指轻捺箸梢,以瓷锋对患处,悬寸许,再 用重箸一根,频击箸头,令毒血遇刺皆出,至次日肿未全消,再量行砭之,以肿消红散为度。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治法歌 <篇名>痈疽灸法歌 属性:痈疽初起七日内,开结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疮疼灸至不疼时。法以湿纸 覆其上,干处先灸不宜迟,蒜灸黄蜡附子灸,豆豉蛴螬各用之。 【注】凡痈疽初起,七日以前,开结拔毒,非灸不可。不痛者灸至知痛,疮疼者灸至不 疼。盖着毒则不痛,至好肉则痛,必灸至知痛者,令火气至好肉方止也。着皮肉未坏处 则痛,着毒则不痛,必灸至不疼者,令火气着毒方止也。法以纸蘸水满覆患上,看纸先 干处,即先灸之。但灸法贵于早施,如证起二、三日即灸,十证可全八九;四、五日灸 者,十证可全六七;六、七日灸者,十证可全四五,愈早愈妙。其法不一,有隔蒜灸者, 有当肉灸者,有用黄蜡灸者,有用附子灸、豆豉灸、蛴螬灸者。一壮灸至百壮,以效为度。 至艾壮之大小,则量疮势以定之。然灸有应忌者,如肾俞发不宜灸,恐消肾液;手指不 宜灸,因皮肉浇薄,恐皮裂肉 。至于头乃诸阳之首,诸书俱云禁灸,若误灸逼毒入里, 令人痰喘上涌,反加大肿。然遇纯阴下陷之证,必当灸之,不灸则不能回阳。若半阴半 阳之证,则仍当禁而不灸。 \x隔蒜灸法\x 大蒜切成片,约三钱浓,安疮头上,用大艾壮灸之,三壮即换一蒜片。若漫肿无头 者,以湿纸覆其上,视其先干处,置蒜片灸之。两三处先干,两三处齐灸之。有一点白 粒如粟,四围红肿如钱者,即于白粒上灸之。若疮势大,日数多者,以蒜捣烂,铺于疮上, 艾铺蒜上灸之。蒜败再易,以知痛甚为效。凡痈疽流注、鹤膝风,每日灸二三十壮。痈疽 阴疮等证,艾数必多,宜先服护心散,以防火气入内。灸小儿,先将蒜置大人臂上,燃 艾候蒜温,即移于小儿毒上,其法照前。经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 不通则卫气从之,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则肉腐为脓。盖毒原本于火,然与外 寒相搏,故以艾火、蒜灸之,使开结其毒,以移深居浅也。 \x黄蜡灸法\x 凡痈疽、发背、恶疮、顽疮,先以湿面随肿根作圈,高寸余,实贴皮上,如井口形, 勿令渗漏,圈外围布数重,防火气烘肤,圈内铺蜡屑三四分浓,次以铜漏杓盛桑木炭火, 悬蜡上烘之,令蜡化至滚,再添蜡屑,随添以井满为度。皮不痛者毒浅,灸至知痛为度、 皮痛者毒深,灸至不知痛为度。去火杓,即喷冷水少许于蜡上,俟冷起蜡,蜡底之色青 黑,此毒出之征也。如漫肿无头者,亦以湿纸试之,于先干处灸之,初起者一二次即消, 已成者二三次即溃。疮久溃不敛,四围顽硬者,即于疮口上灸之,蜡从孔入,愈深愈妙, 其顽腐瘀脓尽化,收敛甚速。 \x附子饼灸法\x 生川附子为末,黄酒合作饼如三钱浓,安疮上以艾壮灸之,每日灸数壮,但令微热,勿 令疼痛。如饼干,再易饼灸之,务以疮口红活为度。治溃疡气血俱虚,不能收敛,或风 寒袭之,以致血气不能营运者,实有奇验。 \x豆豉饼灸法\x 痈疽发背,已溃未溃,用江西淡豆豉为末,量疮大小,黄酒合作饼,浓三分,置患 处灸之,饼干再易饼。如已有疮孔,勿覆孔上,四布豉饼,列艾其上灸之,使微热,勿 令肉破,如热痛急易之。日灸三度,令疮孔出汗即瘥。 \x蛴螬灸法\x 疳 恶疮,诸药不验者,取蛴螬剪去两头,安疮口上,以艾灸之,七壮一易,不过 七枚,无不效者。 \x麦冬粳米饮\x 此方治痈疽阴疮,法当艾灸,或灸太过者,或阳疮不应灸而误灸者,以致火毒入里, 令患者头项浮肿,神昏痰涌,吁吁作喘,急服此药,以清解火毒甚效。 麦门冬(去心) 粳米(各三钱) 水二盅,煎一盅,徐徐热服。 【方歌】麦冬粳米各等分,能医灸后头项肿,神昏痰涌作喘声,水煎徐徐功最勇。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治法歌 <篇名>痈疽烙法歌 属性:烙针二枚须一样,箸大头圆七寸长,捻时蘸油烧火上,斜入向软烙斯良。一烙不透 宜再烙,脓水流出始安康。再用纸捻入烙口,外贴膏药古称强。此法今时不常用,惟恐患 者畏惊惶。今时多用阳燧锭,代火针烙实奇方。 【注】痈疽流注,经久不消,内溃不痛,宜用火针烙之。二枚一样,形如箸粗,头圆, 长七寸。捻时蘸香油炭火上烧红,于疮头近下斜入,向软处烙之。一烙不透再烙,必得 脓水不假手按流出,方用绵纸撮捻如绳状,随深浅捻入烙口,余纸分开,外贴膏药,此古 法也,今罕用之。盖恐患者惊惧,故以阳燧锭代之。 \x阳燧锭\x 蟾酥(末) 朱砂(末) 川乌(末) 草乌(末,各五分) 直僵蚕(末,一条) 以上共和匀,用硫黄一两五钱,置杓内,微火炖化;次入前蟾酥等末,搅匀;再入当 门子麝香二分,冰片一分,搅匀;即倾入湿瓷盘内,速荡转成片,俟冷取收瓷罐内。用 时取甜瓜子大一块,要上尖下平,先用红枣肉擦灸处,粘药于上,用灯草蘸油,捻火 药锭上,灸五壮或七壮、九壮毕,即饮米醋半酒盅。候起小 ,用线针串破,出黄水些 须,贴万应膏,其毒即消。如风气痛,用箸子于骨缝中按之,酸痛处以墨点记,灸之。 再诸疮初起,于肿处各灸三五壮,立瘥。 【方歌】阳燧锭灸寒肿疮,朱砂二乌僵硫黄,火炼加蟾共冰麝,乘热倾出成片良。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治法歌 <篇名>神灯照法歌 属性:痈疽轻证七日时,神灯照法最相宜,未成自消已成溃,即发即腐实称奇。油浸灼火 周遭照,初用三根渐加之,照后敷药贴患上,有脓汤洗不宜迟。 【注】凡痈疽轻证,初起七日前后,神灯照法最宜。能使未成者自消,已成者自溃,不 起发者即起发,不腐者即腐,实有奇验。将神灯照麻油浸透,用火点着,离疮半寸许,自 外而内,周遭徐徐照之,火头向上,药气入内,毒瓦斯随火解散,自不致内侵脏腑。初用 三根,渐加至四五根,候疮势渐消时,仍照之。但照后即用敷药,围敷疮根,比疮晕大 二三分为率。疮口用万应膏贴之。如干及有脓,用猪蹄汤润洗之。如已溃,大脓泻时,不 必用此照法。 \x神灯照法方\x 朱砂 雄黄 血竭 没药(各二钱) 麝香(四分) 共为细末,每用三分。红绵纸裹药搓捻,长七寸,麻油浸透听用。 【方歌】神灯照法功速急,麝没雄朱血竭 宜,为末纸裹麻油润,火点熏疮火毒离。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治法歌 <篇名>桑柴火烘法歌 属性:痈疽初起肿且疼,重若负石不溃脓,桑柴烘法能解毒,止痛消肿有奇功。新桑树根 劈条用,木枝长有九寸零,劈如指粗一头燃,吹灭用火患处烘。片时火尽宜再换,再用三 四枝方灵,每日须烘二三次,肿溃腐脱新肉生。 【注】凡痈疽初起肿痛,重若负石,坚而不溃者,桑柴烘之,能解毒止痛,消肿散瘀, 毒水一出,即能内消。若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者,用之助阳气,散瘀毒,生 肌肉,移深居浅,实有奇验。法用新桑树根,劈成条,或桑木枝,长九寸,劈如指粗,一 头燃着吹灭,用火向患处烘片时,火尽再换。每次烘三四枝,每日烘二三次,以知热、肿 溃、肉腐为度,此古法也。但桑柴火力甚猛,宜用于未溃之先,可以生发阳气,速溃速腐。 若已溃之后,或疮口寒,或天气寒,或肌肉生迟者,亦须烘之,使肌肉常暖。法以桑木 烧作红炭,以漏杓盛之,悬患上,自四围烘至疮口,或高或低,总以疮知热为度。每日 烘后,再换敷贴之药。盖肌肉遇暖则生,溃后烘法,亦疡科所不可缺也。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治法歌 <篇名>牛胶蒸法歌 属性:痈疽发背痔漏疮,牛胶蒸法最相当。熬稠摊纸贴患上,醋煮软布热蒸良。温易疮痒 脓出尽,洗法胶纸贯众汤。 【注】痈疽、发背、痔漏、恶疮、 疮、久顽不敛等疮,用牛皮胶一块,水熬稀稠得 所,摊浓纸上,每剪一块贴疮口。次用酽醋煮软布二块,乘热罨胶纸上蒸之,稍温再易, 蒸至疮痒脓出至尽。预用贯众二两,煎汤热洗,去胶纸,外用膏药贴之。次日照前蒸洗, 直至脓尽疮干为度。 <目录>卷一\痈疽总论治法歌 <篇名>药筒拔法歌 属性:痈疽阴证半月间,不发不溃硬而坚,重如负石毒脓郁,致生烦躁拔为先,铍针放孔 品字样,脓鲜为顺紫黑难。 【注】痈疽阴证,十五日前后,疮不起发,脓至深不能外溃,疮势坚硬,重如负石,毒 脓内溃好肉,致生烦躁。宜用药筒拔法为先,令毒脓得门路而出。预将竹筒药水煮热;次 用铍针置疮顶一寸之内,品字样放开三孔,深一寸或半寸,量疮之高下,取竹筒乘热合于 疮孔上,拔出脓血,红黄鲜明者,为顺证,易治;若脓血紫黑者,为败证,难治。 \x煮竹筒方\x 羌活 独活 紫苏 蕲艾 菖蒲 白芷 甘草(各五钱) 连须葱(二两) 水十碗,熬数滚听用。次用鲜嫩竹一段,长七寸,径口一寸半,一头留节,刮去青皮, 浓约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杉木条塞之,放前药水内,煮数十滚,将药水锅置患人榻前, 取筒倾去药水,乘热急合疮顶针孔上,按紧自然吸住。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杉木塞子, 其筒易落,外用膏药盖贴,勿令受风。脓血不尽,次日再煮,仍按旧孔再拔,治阴疮挤 脓不受疼之良法也,勿忽之。如阳疮,则不必用此法,恐伤气血,慎之。 【方歌】药水煮筒有奇能,令疮脓出不受疼,菖苏羌独艾芷草,整葱竹筒水煮浓。 <目录>卷二 <篇名>肿疡主治类方 属性:\x仙方活命饮\x 此方治一切痈疽,不论阴阳疮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化脓生 肌,散瘀消肿,乃疮痈之圣药,诚外科之首方也,故名之曰“仙方活命饮”。 穿山甲(炒,三大片) 皂刺(五分) 归尾(一钱五分) 甘草节(一钱) 金银花(二钱) 赤芍药(五分) 乳香(五分) 没药(五分) 花粉(一钱) 防风(七分) 贝母(一钱) 白芷(一钱) 陈皮(一钱五分) 上十三味,好酒煎服,恣饮尽醉。 【方歌】仙方活命饮平剂,疮毒痈疽俱可医,未成即消疼肿去,已成脓化立生肌。穿 山皂刺当归尾,草节金银赤芍宜,乳没天花防贝芷,陈皮好酒共煎之。 \x神授卫生汤\x 此方治痈疽发背,疔疮对口,一切丹瘤恶毒诸证。服之宣热散风,行 瘀活血,消肿解毒,疏通脏腑,乃表里两实之剂,功效甚速。 皂角刺(一钱) 防风(六分) 羌活(八分) 白芷(六分) 穿山甲(炒,六分) 连翘(六分) 归尾(一钱) 乳香(五分) 沉香(六分) 金银花(一钱) 石决明(六 分) 天花粉(一钱) 甘草节(一钱) 红花(六分) 大黄(酒拌,炒,二钱) 上十五味,水二碗,煎八分。病在上部,先饮酒一杯后服药;病在下部,先服药,后饮酒一杯, 以行药力。 如气虚便利者,不用大黄。 【方歌】神授卫生表里剂,痈疽诸疮恶毒良,行瘀活血兼消肿,表里疏通实剂方。皂 刺防风羌芷甲,连翘归尾乳沉香,金银石决天花粉,甘草红花共大黄。 \x清热消风散\x 此方治痈疽疮肿,已成未成之际,无表无里,故外不恶寒,内不便秘, 惟红肿 痛,高肿有头者,宜服此药以和解之也。 皂角刺(一钱) 防风(五分) 陈皮(一钱) 连翘(去心,一钱) 花粉(五分) 柴胡(一钱) 黄芩(五分) 川芎(五分) 白芍(五分) 甘草(五分) 当归(五分) 黄 (一钱) 金银花(五分) 苍术(炒,一钱) 红花(一钱) 上十五味,水二盅,煎八分,食远服。 【方歌】清热消风无表里,痈疽诸毒和解方,皂刺防风陈翘粉,柴芩芎芍草 当,银 花苍术红花入,妇女还加香附良。 若妇人加香附子,用童便炒。 \x乳香黄 散\x 此方治痈疽发背诸毒,疔疮疼痛不可忍者,乃气虚不胜毒之故也。服 之未成即消,已成即溃,不用刀砭,恶肉自脱。并治打扑损伤,筋骨疼痛之证。 当归(一钱) 白芍(炒,一钱) 人参(一钱) 生黄 (一钱) 川芎(一钱) 熟地(一钱) 乳香(五分) 没药(五分) 陈皮(一钱) 粟壳(去筋膜,蜜炙,一钱) 甘草节(一钱) 上水二盅,煎八分,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 【方歌】乳香黄 治气弱,痈疽诸毒痛难当,未成即消已成溃,归芍参 芎地黄,乳 没粟陈甘草节,更医打扑筋骨伤。 \x内疏黄连汤\x 此方治痈疽阳毒在里,火热发狂发热,二便秘涩,烦躁呕哕,舌干口 渴饮冷等证,六脉沉数有力者,急宜服之,以除里热。 山栀(一钱) 连翘(一钱) 薄荷(一钱) 甘草(五分) 黄芩(一钱) 黄连(一钱) 桔梗(一钱) 大黄(二钱) 当归(一钱) 白芍(炒,一钱) 木香(一钱) 槟榔(一钱) 上水二茶盅,煎八分,食前服,加蜜二匙亦可。 【方歌】内疏黄连泻里热,痈疮毒火阳盛狂,肿硬发热二便秘,烦躁干呕渴饮凉,栀 翘薄草芩连桔,大黄归芍木槟榔。 \x回阳三建汤\x 此方治痈疽发背初起,不疼不肿,不红不热,坚如顽石,硬若牛皮,体 倦身凉,脉息迟细,色似土朱,粟顶多孔,孔孔流血,根脚平散,软陷无脓,皮不作腐,头 温足凉者,并急服之。 人参(一钱) 附子(一钱) 当归(一钱) 川芎(一钱) 甘草(五分) 茯苓(一钱) 生黄 (一钱) 枸杞(一钱) 红花(五分) 紫草(五分) 独活(五分) 陈皮(一钱) 苍术(炒,五分) 浓朴(炒,五分) 木香(五分) 山萸肉(一钱) 上十六味,加煨姜三片,皂角树根上白皮二钱,水二碗,煎八分,入酒一杯,随病 上下,食前后服之。用棉帛覆盖疮上,常令温暖,不得大开疮孔,走泄元气为要。 【方歌】回阳三建治阴疽,体倦身凉脉细迟,不肿不疼不红热,坚如顽石硬如皮,根 平软陷无脓腐,参附归芎草茯 ,枸杞红花与紫草,独陈苍朴木山萸。 \x竹叶黄 汤\x 此方治痈疽发背,诸般疔毒,表里不实,热甚口中干大渴者,服之生津止渴。 人参(八分) 生黄 (八分) 石膏( ,八分) 半夏(制,八分) 麦冬(八分) 生地(二钱) 白芍(八分) 甘草(八分) 川芎(八分) 当归(八分) 竹叶(十片) 黄芩(八分) 上十二味,水二盅,姜三片,灯心二十根,煎八分,食远温服。 【方歌】竹叶黄 口干渴,清热补正助生津,参 膏夏麦冬地,芍草芎归竹叶芩。 \x内消散\x 此方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乳痈,无名肿毒,一切恶疮。能令痈肿内消,使 毒内化,尿色赤污,从小便而出。势大者,虽不全消,亦可转重为轻,移深居浅。 知母(一钱) 贝母(一钱) 花粉(一钱) 乳香(一 钱) 半夏(制,一钱) 白芨(一钱) 穿山甲(一钱) 皂刺(一钱) 银花(一钱) 上九味,水、酒各一碗,煎八分,随病上下,食前后服之。留药渣捣烂,加秋芙蓉 叶一两,研为细末;再加白蜜五匙,用渣调敷疮上。一宿即消,重者再用一服。 【方歌】内消散用化诸毒,毒化从尿色变行,知贝天花乳夏及,穿山角刺共金银。药 渣捣和芙蓉叶,白蜜调敷毒即平。 以上诸方治痈疽,七日以前,疮势未成,形体壮实,而表里之证相和者宜服,病退即 止。如过七日以后,情势已成,则宜托里消毒等汤,使毒现于外,以速其脓。若仍用前 散下之药,恐伤元气,致生变证也。 \x内固清心散\x 此方治痈疽发背,对口疔疮,热甚 痛,烦躁饮冷。其人内弱服之,预 防毒瓦斯内攻于心也。 绿豆粉(二两) 人参(二钱) 冰片(一钱) 雄黄(二钱) 辰砂(二钱) 白豆蔻(二钱) 元明粉(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二钱) 乳香(二钱) 上十味为细末,每服一钱五分。蜜汤调下,不拘时服。 【方歌】内固清心防毒攻,内弱毒瓦斯入心中, 痛热甚兼饮冷,豆粉人参冰片雄,辰 砂白蔻元明粉,茯苓甘草乳香同。 \x琥珀蜡矾丸\x 此方治痈疽发背,疮形已成,而脓未成之际,其人即不虚弱,恐毒瓦斯 不能外出,内攻于里。预服此丸,护膜护心,亦且活血解毒。 黄蜡(一两) 白矾(一两二钱) 雄黄(一钱二分) 琥珀(另研极细,一钱) 朱砂(研细,一钱) 白蜜(二钱) 上四味,先研细末,另将蜡、蜜入铜杓内熔化,离火片时,候蜡四边稍凝,方将药 味入内,搅匀共成一块,将药火上微烘,急作小丸,如绿豆大